APP下载

超验主义思想在《觉醒》中的体现

2009-07-23段文芳

文教资料 2009年15期
关键词:自然观觉醒

段文芳

摘 要: 凯特·肖邦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杰出代表作《觉醒》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借用文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本文分析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的超验主义思想,这有助于对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演变过程作进一步的解读。

关键词: 《觉醒》 爱德娜 超验主义思想 个体主义意识 自然观

一、引言

凯特·肖邦(1851—1904)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尽管她从未承认自己是一名女权主义者,但她的诸多作品大都围绕女性角色展开,并蕴含了深刻的女权主义思想。小说《觉醒》(1899)是她的杰出代表作。这部作品经历了从被谴责到被认可,最后得到读者与学者的一致赞誉的过程。小说塑造了一个新女性形象——爱德娜,她不堪忍受婚姻和家庭的束缚,性意识逐渐觉醒,并勇敢地踏上了追求个性解放和意识自由的道路。这样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完全违背了传统社会的规范,冒犯了当时上流社会的道德理念,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大肆的抨击,甚至曾一度从书架上消失。随着20世纪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在沉寂了将近半个世纪之后,《觉醒》再次引起了公众的阅读和研究兴趣,人们重新发现了小说的深层含意和宝贵价值。挪威学者帕·西耶斯特德就曾在1969年出版的《肖邦评论传记》一书中高度褒扬了肖邦的创作才能,并特别提到《觉醒》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称肖邦是“19世纪90年代美国小说家的开拓者”。[1]其他学者也争相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读该作品,例如从女权主义、自然主义、新批评等视角分析了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权主义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等。本文尝试分析超验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阐释自然在全文中所指代的象征意义,并指出自然在反映女主人公心理变化和情感起伏中的突出作用。

二、超验主义思想

要分析此问题,有必要先对美国的超验主义思想作一个扼要介绍。美国超验主义又被称为“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者“美国文艺复兴”,是美国19世纪的一次重要的关于文学和哲学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的思想主要涵盖了人、自然和灵魂的观点。超验主义者首先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因素,要与非人格化过程进行抗争。爱默生是超验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为超验主义思想的日臻完善和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张精神第一,直觉第一,宣扬人的超验作用。他把人、精神和自然界紧密结合在一起,认为精神能渗透人的心灵和自然界。他坚信,整个宇宙都是人的灵魂的外化,人类要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人的灵魂与自然和谐一致。文艺应该讴歌独立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追求至高无上的绝对的美。

三、小说中的超验主义

1.爱德娜的个体主义意识

超验主义蔑视以物质为中心,宣扬摈弃物质享乐,打破教条和陈规,强调个人与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人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只要积极向上,自尊,自信,自助,人就能达到一个完美境界。”[2]主张追求精神的自由。爱德娜正是一个不甘沉浸于物质享受,敢于打破陈规旧俗的新女性,勇于追求自己的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作为一名中产阶级的妇女,她衣食无忧,几乎不用考虑金钱的问题。她的丈夫庞蒂利厄先生总是尽其所能满足她的一切物质需要。她的生活看似舒适、安逸,但充裕的物质和富足的生活并不能使她摆脱精神的虚无,反而让她的生活显得愈加贫乏。她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先生“真是世界上最好的丈夫”,对她总是体贴关怀,但实际上,她在丈夫的眼里只是自己“珍贵的私人财产”,没有自我意识和主体的自由。庞蒂利厄先生只热衷于给妻子一些物质的东西,认为“她同大多数女人一样喜欢钱”,却不知道她也是一个有灵魂、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世界里,爱德娜似乎只能以丈夫为轴心,依附和顺从于自己的丈夫。小说中提到的婚戒不是夫妻间情感的见证,而是妻子应该附属于丈夫的一个标识。

爱德娜天性多愁善感,爱幻想,她的头脑里有许多关于爱情的罗曼蒂克的想法,但她却是一个感情不易外露的人。结婚以前她就有过一些迷恋的对象,但都是将自己的一切感情深埋在心底。与庞蒂利厄先生结婚生子后,她认识到自己必须面对现实,放弃那些异想天开的浪漫想法,她也试图像其他的女性一样,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关爱子女、体贴丈夫。然而天性使然,爱德娜被压抑已久的情感势必要得到宣泄才能罢休。她开始厌倦这种单调乏味、失去自我的家庭生活,渐渐意识到自己亦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感情和思想,并逐渐萌生出实现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想法。尽管阻碍重重,她仍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实现自我、寻求自我解放和发展的道路。在她找寻自我、寻求自由的过程中,她的精神世界和命运至始至终都与自然的化身——大海紧密相连。

2.自然观的体现

超验主义者认为,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紧密相连,“物质为精神之象征;自然界为圣灵之象征”。[3]因此,人要寻求自我解放和个性发展,需要重返自然寻求生活的真谛,在自然中净化心灵释放灵魂。爱默生还提出了语言是世界的象征的看法,“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一种可供读解的语言”。[4]尽管凯特·肖邦在《觉醒》中没有用相当多的篇幅来描绘自然界的万物,但自然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作者笔下自然的化身——大海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小说中的自然真实地还原了主人公爱德娜在逐渐觉醒过程中的情感世界。

小说中的大海作为自然的主要体现,常常反映爱德娜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和情绪变化。在第二章中,庞蒂利厄先生责备爱德娜没有尽好母亲的职责,对孩子照顾不周。当时已经是午夜时分,可爱德娜根本无法入眠,她情绪激动,内心悲痛不已,只能用泪水来宣泄情感。这时屋外“只有树顶上的老猫头鹰还在叫,还有大海经久不息的怒涛。在这宁静的时刻,大海还没有涨潮。因此,这有如哀伤的摇篮曲,划破沉沉寂静夜空”。此时,爱德娜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世界,但她的反抗还没有完全爆发,她只是意识到需要宣泄内心的悲愤。大海还没有彻底地怒吼,但已经开始发出阵阵悲鸣声,映衬着猫头鹰的叫声,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的清晰,这正衬托出爱德娜此时内心情感的起伏和波动。在第六章,爱德娜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她“开始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在这个宇宙中的地位;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同自己的内心深处和周围世界的关系”。此时的大海如同人类深邃的思想一般,显得神秘而诱人,它“时而悄声耳语,时而狂躁喧嚣,时而咕咕哝哝,正召唤人们的灵魂潜入那孤寂的深渊,又让它消失在内心的冥思苦想的迷宫之中”。爱德娜已经有所觉醒,但她还尚存疑虑,还在思考,试图找寻令她不安的原因。在第十和十一章,爱德娜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一般,终于摆脱了内心的怯懦,凭借自己的力量游进大海。此时的大海象征着她所追求的充满自由的精神世界。她毫无惧意,只想“向前游去,似乎即将游向那无边无际的深处,让自己永远消失”。之后回到家,她选择躺在门前的吊床里休息。当庞蒂利厄先生回到家,要她回屋时,她一反常态,违逆了他的要求。此时的爱德娜已经产生了反抗的意识,不再愿意充当丈夫的附庸品,服从于丈夫的意愿。当然她还没有打算要完全与丈夫对抗或决裂。因此,在此次抗争后,她感到了内心的软弱无力。作者所描写的自然正反映了她这时的情绪变化——“月亮低沉,在沉睡的夜空中从银白色转成了黄铜色。那只老猫头鹰早已停止了鸣叫,栎树也垂头丧气,再也不呻吟”。猫头鹰不再鸣叫,栎树也是一动不动。在这个漆黑、宁静的午夜时分,它们渐渐失去了力量和活力,选择了沉默。爱德娜在经历了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同样感到身心疲惫,不得不再次面对现实生活,暂时放弃刚刚产生的反抗和颠覆一切的想法。

自然还是爱德娜精神的依托和情感的慰藉,是她梦想的一个自由世界。这也与爱默生的主张不谋而合,他认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某种精神现象的象征,在自然界的后面,浸透着自然界的是精神。当爱德娜处于矛盾中,不知该如何取舍的时候,她总能感受到大海对她的呼唤。在第五章中,罗伯特建议一起去游泳,她语气迟疑地回绝了他。可是,当她回望大海的时候,却发觉“海涛的深沉低语显得令人羡慕,又带着热切的乞求”。于是,她还是随他而去了。自然孕育了爱德娜浪漫的特质和爱幻想的天性。她与罗伯特在格兰德岛怡人的海边相知相识,并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她开始逐渐地觉醒,踏上找寻自我和精神自由的道路。尽管在这条艰难的抗争道路上,她一直是在孤寂中独自前行,但她常常能从自然中得到精神支持和动力。小说中的大海赋予了她选择的勇气,给予了她抗争的力量,抚慰了她孤寂的灵魂。最终,当她认识到自己在现实世界里难以战胜世俗的一切的时候,她毫不迟疑地选择回到与罗伯特相识的地方,回归自然。她正如那只断了翅膀的小鸟,试图在现实的世界里找到可以自由飞翔的天空,在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之后,栽入了大海,回到了自然的怀抱。“当她一丝不挂地站在天地间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像是个新生的婴儿,才第一次睁开双眼”。当她向海里走去的时候,海水充满温情,富有肉感,就像是母亲的怀抱,温馨舒适。人类在等待出生以前,身心皆是自由的,等来到世上却必须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和制约,没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爱德娜不愿放弃与生俱来的自由,不想再去体验成长的痛苦和忍受内心的孤独,因此她选择了回到母体——大海的怀抱。她在大海里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也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告别了昔日内心的孤寂,找寻到了自我回归的精神乐土。她的死不是抗争失败的见证,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5]

四、结语

爱德娜在《觉醒》一书中谱写了一首触动人心的自由之歌。她最后选择在大海里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看似是一首悲歌,是她性格的软弱和怯懦、觉醒的不彻底和抗争无效的反映,但实际上却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作者的笔下,自然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体的存在,而是与人类一样,具有生命和灵魂,是主人公的精神家园,是自由的外化。个人不再屈从于物质世界的束缚,爱德娜勇于反抗权威,追求自我的实现,最后回到自然的怀抱,在自然中找寻到了自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小说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和自然观。

参考文献:

[1] Seyersted,Per.Kate Chopin:A Critical Biography[M].Oslo:Publications of t he Americ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slo,1969:190.

[2]程雨丝,王彦军.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艺术观在《自然》中的体现[J].科教文汇,2008.8.上旬刊:228.

[3]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115.

[4]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

[5]甘文平.爱德娜觉醒了吗——重读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觉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14.

[6]梁羽龙,张海军.觉醒.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11.

[7]Chopin,Kate.The Awakening.New York:Simon & Schuster, Inc.,2004.

猜你喜欢

自然观觉醒
浅谈《觉醒》中爱德娜身边的三位男性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园林艺术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