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胡同”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探索
2009-07-23安领弟
安领弟
“中问胡同”将朝阜路上传统的故宫、景山、北海等著名景观和旅游集散空间,以及新添加的新璎国际化文化交往、消费场所连成一体,从而使朝阜路成为可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和宽阔的长安街媲美的,贯通城市东西的另一条鲜亮、繁华的轴线。
朝阜路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记载着北京城市历史的沧桑变迁。它东起朝阳门,西到阜城门,由八条街组成,总长7.45公里,沿途包括文物保护46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4处,市级文物29处,区级文物12处。按其功能性质大致可分为皇家宫室、宗教寺庙、文化教育、民居民俗、园林山水五大类。它不仅是一条横贯北京东西的重要轴线,而且是一条穿越北京时空的文脉线。目前与北京的其他道路一样,正经受着繁重的交通压力,沿线公共停车场少,多为办公大院内部停车,沿路的景点多为封闭式管理,目的性消费为主要特点,随机性消费极少。各景点虽然特征明确,主题鲜明,但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强,目前消费与体验形式很少。作为城市核心区,应补充与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旅游休闲项目,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为景点项目提供稳定的客源。对此,北京天创城市规划设计院主题工作室就朝阜路改造提出了规划建设新理念——“中间胡同”。
那么,“中间胡同”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中间胡同”是一条怎样的“胡同”?它如何处理胡同中现存的古建筑与改造开发之间的关系?又如何破解朝阜路旅游产业发展瓶颈难题?主题工作室设计总监王永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现状和巨大的潜在旅游市场将朝阜路改造提到议事日程
早在1998年北京市人代会上,贾庆林市长采纳九三学社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地把建设朝阜路文化一条街列入北京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为此,九三学社与北京市政协城建委合作,对朝阜路现状作了全面翔实的调研,发现很多问题:首先,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着冲突。50年代制定、后经修定的北京城市规划中,规定该路红线为60米,与现有文物位置矛盾颇大。如东岳庙山门已被红线;中掉,钟鼓楼暴露于街面,庙宇完整性遭破坏。大街北侧有14处重要文物,其门脸均在红线内:白塔寺山门在路内8.5米,历代帝王庙10米,广济寺17.5米,西什库教堂15米,北图至中南海仅30米宽,已不可能再拓宽,北海大桥栏杆文革中被拆,至今不能恢复。其次,交通拥堵与文物保护、城市生活之间也有着巨大矛盾。日益增大的车流量使该街车速从1987年的24公里/小时降至现在的11公里/小时,阜内建起的“建材街”,车辆随意停放,进一步造成拥堵。超负荷的流量和汽车大量排放尾气,对古建文物造成极大破坏。此外,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沿街建设得不到有效的总体控制,各单位各自为政分别报审,难以形成整体协调建设等问题。
2002年,九三学社与北京市政协城建委提出朝阜路改造的9条具体建议:明确定位朝阜路文化街的文化性质;从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城市空间组织、交通、人流、建筑布局、街景规划、市政设施等内容着手,尽快作出朝阜路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经专家慎重评审确定:修订道路红线,强化文物景观,弱化交通功能;整体规划分段控制,突出中段:取消阜内建材商业街,突出绿化和老北京文化氛围:恢复老街地名,继承古都文脉;沿街形成妙应广场、西四广场、北大广场和东四广场四大城市广场空间,一改建筑密度过大,窒息、紊乱的城市环境,形成节奏和街道韵律,成立朝阜路建设领导小组和管委会,由市政府领导,规划、文物、民俗、园林专家参加:尽快形成朝阜路文化旅游的大气候,充实参观游览的文化内容。
现实、理想、虚幻、想象、历史、未来以及当下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
北京旧城的东四、西四,是位于朝阜路连线上的重要城市空间节点,在明清两代就是与城市的南、北两市(鼓楼前、大栅栏)并列的东市、西市。只是以往的东四、西四完全以商业贸易为主,随着城市的演化、改变,东西两市的商业地位逐渐下降和被现代新型商业中心取代,东西两市陷入与旧城其他地段同质化的、逐渐淡漠的境地。
朝阜路目前的状态是居民们想要保持的吗?他们的满意度是怎样的?
如果这里变成公园、商业区、休闲区,有广场、酒吧街、创意办公群体,是干扰还是丰富生活?用整齐、现代的国际化换取目前的闲散、杂乱、无聊的状态,他们认可吗?
历史上这里的生活踪迹都是宝贵的,都留下吗?维持是保护的唯一方法吗?成片的大开发与局部微循环之间有没有第三条路昵?
一个有目标性特征的文化设计指南如何形成?它的整体性以及它在这里的意义应该怎样?胡同怎样体现其效率,公共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历史与过去?四合院的历史是从古至今的封存陈列,最终被遗忘、闲置、拆除,还是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盖新楼,致使城市记忆消失,使文物建筑与周边关系肌理断裂,最终失去文化价值?
现有的胡同、普通四合院应如何被激活,并推动周边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朝阜路的规划应该如何平衡现实、理想、虚幻、想象、历史、未来、当下之间的关系,成为规划设计师的重要课题。
兼具文化、历史、旅游的龙头项目——“中间胡同”应运而生
随着国内旅游产品创新升级步伐加快,旅游产业品牌化提升力度加大,作为资源型的朝阜旅游,在国内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应该重新审视历史现状,有机梳理资源。目前的旅游资源在合理分类,便于推广的同时,更需拓宽旅游产品带,丰富旅游市场的同时,拉动文化市场,形成可持续的京城旅游资源组合。
京城旅游资源组合成功的例子不乏其数。故宫、八达岭长城、天坛等一批经典内容和路线,早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目的地。近年的798艺术区,潘家园古玩市场以及周边同类业态,逐渐成为新的产品补充,更新的有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即将投入使用的央视新办公大楼,都已经成为大众新的游览观光目的地。
东域、西城的资源在下一阶段将会有更大的优势,很多的国外游客来京喜欢住在有京味的四合院空间里,而现今能够提供的空间非常有限,也许以往我们怕让外人看到落后的居住环境,但目前的中国应该有自信和能力去改善老城的居住环境,敞开家门迎接四方宾朋。
2009年,北京天创城市规划设计院主题工作室根据九三学社与北京市政协城建委提出的建议,经过几年跨学科、多角度反复研究,提出了“中间胡同”的解决方案:依托朝阜路现存资源,在原有胡同肌理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条新胡同,将国际性旅游和文化艺术、时尚消费产业填充到新胡同里,通过引进新的文化产业,带动人流的进入,带动周边地区进入旅游型生存状态,周边区域和人口将如后海和锣鼓巷那样,形成旅游服务产业和经营
形态,甚至带动周边(如金融街)区域性的旅游和商务服务设施的增加。同时着重国际市井文化开发,如胡同内加入小型主题广场,将国际创意群体的介入形成一种看与被看,游与被游的局面,吸引更多的游客有新奇的发现与体验。使“中间胡同”成为吸纳创意常住人口,引进国际创意群体,与皇家文化形成完整的景观生态链,体现皇家、当代、民间的完整文化体系。
让胡同文化真正活起来,真正成长在当代并持续发展
北京的胡同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它们不仅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以及民俗风情的印记,同时,胡同之中还穿插着古塔寺院、皇亲国戚的府邸等古建筑,因此,胡同还是一种具有独特味道的文化载体。
如何才能让这种承载着历史特别文化的城市小巷真正活起来并持续发展?
“中间胡同”方案推行了一个持续的运行机制和平台,以便着重体现胡同的可塑性及可持续性。其具体思路是:在点的带动与线的拉动下逐步形成片的激活。在片区内形成一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内容,这些内容吸引人们穿行在点之间的线上,呼唤线的状态,支持点的发展。改变部分胡同四合院,在地面上活动,形成一个以四合院、胡同文化为主的时尚生活区。大量院落经过改造后,定能吸引大批境外“常住”人口来京休闲,一方面为经典的旅游网点提供持续客源,同时这些人在此“生活”也吸引境内游客汇聚在这里。大家在此不仅仅是小住、观光和购物,还可以创业、办公,使这里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交流空间,区别于单一的旅游观光型产品。在这儿培养出一种经济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形成一个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发展,使其成为大北京的文化配套。
通过“中间胡同”的开发,从而把看胡同改变成看院子,即按分类等级把四至五类院子进行改造,调整为胡同肌理,为一到三类留出发展及保护的空间,拆改掉没有保护和欣赏、使用价值的临时棚屋。即东西厢房改成过道,在前后两胡同之间再加一个胡同,把四合院的南北轴线改造成东西轴线,形成可迂回游逛的连续空间,在充分展示院子的同时,保护了有价值的院落的完整。愿意留下的居民,可参与经营活动,或与游客相互欣赏:不愿意留下的,可以把房子出租出去;也可以换成公寓楼,完全迁离。
中间胡同就是通过对一些品质较差文化价值较低的栅房拆除,并补充一些建筑空间与保留下来的有文化价值的构筑物重新形成当代院落的新格局——传统院落与新院落共同组织成“中间胡同”。
“中间胡同”尊重原有胡同的肌理、走势,它随现场形成,南北或东西走向,甚至是斜向发展,串联成老城内的每一处亮点。这条线时而利用已有胡同肌理,时而拆除一些构筑物与原有胡同的肌理相连,依托具体建筑的实际情况结合居民的意愿确定具体改造策略进行现场设计。因此是随机的、灵活的,结合居民主动性的,它的可参与性极强,参与门坎较低。因此,它是把生活型空间改造成生产型空间,尊重与正视目前的居民要求,科学指导、人性化疏导。让迁出的人满足、让留下的人有基本的生活配套、让经营者有满意的预期回报、让游人有更多的精彩的发现、让政府有更多的税收、让胡同文化在当代真正活起来,真正成长在当代并持续发展。
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再生产
北京四合院是古时域市的核心区域范围内以居住为主的建筑,功能明确形式统一,所有的变化很微妙。有些趣味含意更是深藏不露,城市表征是高度统一的纯居住生活区,形成京城居住特色,胡同里重要的人和事成为胡同的标志性现象。如今院内居住的住户许多与原来的结构完全不同,居住层次同比也是差异很大,与当初的私家天人合一,所享受到的完整度相比完全变成了另外的一种局面。对于现代大都市的纯居住的现实来说体现的是落后和发展的停滞。
因此“中间胡同”方案建议由政府引导、指导,民间自发进行创意改造,将居住、经营等不同空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变化,逐步完善。政府定期举办评比活动,把符合要求的、创造力强的给予精神、物质和资金等奖励。
政府首先规划出几个有张力的可以激活片区的点,如区内的一些小庙,目前以单位办公为主,相比民宅操作容易一些。从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人手,同步改造出几处重点地带。如重点保护院落、文物周边主要道路边的地区、对建筑广场绿化市政配套设施,停车设施进行样板式改造,带动民间自发改造,吸引外界投资,推动大资金启动“中间胡同”工程。同时,启动从后海到白塔寺的一个环形的步行街工程。
“中间胡同”工程应该是在拆与建的统一下共同完成的行为,部分地方会有功能性广场,周边会有二层建筑出现,结合老房子也会有当代建筑语言和时尚文化商业语汇的介入,最终是一个追求品质的形态丰富、文化繁荣的生活生产一体化城市格局,生活(居住)生产无逢连接。新北京成为这里的后院,提供大量的消费人群,支持这里的文化发展。
按照项目的构想,“中间胡同”将成为北京旅游主场,北京的文化资源将以慢节奏为特征在这里进行交流、传承、发扬。
产业化实施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城市的更新
通过交叉补贴的经济模式,带动城市旧区的产业化改造。将原本的居住型区域替换为消费型区域,将生活型区域替换为生产型区域;
通过引进新的文化产业,带动人流的进入和流动,客观上即带动周边地区进入旅游型生存状态,周边区域和人口将如后海和锣鼓巷那样,形成旅游服务产业和经营形态;
通过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渠道进行开发、营销和推广:甚至带动周边(如金融街)区域性的旅游和商务服务设施的增加……
因此“中间胡同”项目是再生的、有序的、符合发展规律的,使市政府和百姓从中获益的。它需要逐步实施,把改造工作变成居民、专业公司、专家学者和政府互动的过程和日常的交流,不是集中赶时间搞改造,这是一个持续的、影响广泛的系统工程。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系统整理关于这片街区的相关历史资料,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将方案及方式方法公开征集意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方意见,在专家指导下循续渐进、因势利导,特事特办。
“中心胡同”方案不同于历史上古长安东、西两市。首先,这个空间带形成的动因是文化旅游活动,因此可以补充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活跃因素,克服现有主要是小型商业等的疲态。其次,这个空间不仅局限于东四、西四(东市、西市)的局部区域,而是扩展到贯穿古城东西的朝阜大道沿线及其南北相邻区域。再次,本策划的内在动机,是在旧城之中采取渐进、渗透、自身循环的手段,引进新的国际化文化消费机制和消费模式,使之成为促进北京旧城再生的一种新的模式。最后,策划是通过旅游和文化消费的带动,促使该区域的人口增加,刺激周边区域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辐射带动朝阜路南北区域经济形态的活跃,东四、西四必定会恢复活跃的商业贸易和信息交流,呈现出多样化的商业形态。
按照规划,朝阜路上传统的故宫、景山、北海等著名景观和旅游集散空间,再添加上诸多新型国际化文化交往、消费的场所,连成一体。必将成为可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和宽阔的长安街媲美的,贯通城市东西的另一条鲜亮、繁华的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