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爱中坚强重生

2009-07-23王建玮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云梯援助房子

王建玮

5月,走在劫后重生的巴蜀大地上,田野里到处是金色的麦浪和绿丝绒般的水稻田。从灾难阴影中走出的成都平原,依然可见天府之国的富庶。

“5·12”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同胞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其中就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无私援助。为了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等合作伙伴一起实施了一项灾后援助计划。他们投入536万美元,选择了四川、甘肃、陕西3个省份的19个受灾贫困村,帮助村民改善环境、恢复生产、降低灾害风险。

循着地图,我们一一走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四川援助的村庄。

德阳市罗江县略坪镇前龙村

前龙村是四川丘陵地区典型的贫困村。在“5·12”大地震中,全村775户村民有43户房屋倒塌,97户的房子成为无法居住的重危房,其余613户村民的房子轻度受损。

村民李富生家的房子曾经是村里最气派的房子,在大片的青瓦土坯房中显得鹤立鸡群。地震发生后,一百多户村民重建了漂亮、坚固的新房,相比之下,李富生的房子倒显得不起眼了。

这所房子在“5·12”地震中没有被摧毁,但山墙、屋角和二楼的走廊等处都轻微受损,个别地方还裂开了很明显的缝隙。建这座房子的时候,李富生一家已投入了全部的财力。因此,虽然墙壁上的裂缝让人忧心,但李富生一家己实在没有余力对房子进行改造加固了。

李富生的房子旁边是村民李富建一家新建的房子。欧式的天台和罗马柱,红瓦白墙,如果不是院中央水泥打的晒谷场和房子后面的牲畜圈,完全就是一座乡间别墅。李富建的老父亲热情地领我们在布置一新的房子里参观。踩在光滑的地砖上,李老伯步子迈得很小心。从破旧的老房子迁入新居,李老伯显然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向城市靠拢的生活方式。

新房屋顶上是新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屋后的鸡圈下面是新建的沼气池,通过这两样设施,基本可以依靠可再生能源解决热水和做饭的问题了。李老伯告诉记者,盖这座房子花了大约14万元,政府补助了2万元左右,加上全家人的积蓄,还贷了7万多元的款。村主任邱水元告诉记者,如果是在震前,盖房子的成本用不了这么高,而在李富建家盖房子的时候,钢材已经涨到每吨6000元左右了。不过在政府的调控下,目前建材的价格已普遍回落了。

从去年开始,前龙村先后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两次捐助。邱水元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有160户村民完成了房屋重建,建的基本都是与李富建家相似的小洋房。

环顾这座青山环抱的村庄,一座座簇新的小洋房散布在青瓦房中,别有一番错落之美。邱水元告诉记者,建房子对农民来说是大事。经历这次地震,村民对房子的安全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所有重建的房子都是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建造的。

在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后,前龙村将36.5万元援助款项基本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水利设施,援助妇女儿童。

正是农忙季节,大部分村民都在水稻田里顶着日头撒种、育苗。水稻是前龙村主要的农业作物。稻米靠水养,对地处干旱地区的前龙村来说,水利设施尤为重要。邱水元主任领记者看村里新修的一条引水渠。这条渠从前有7米宽,没有做防渗,渠沟内杂草丛生,引水能力很差。上游的村民引水浇田后,下游基本就没水了,村民之间的争执基本都是因用水而起的。经过改造,渠内加了水泥防渗层,宽度收窄至1.5米左右,深度加大,引水能力大大提高了。前龙村共有13个社,改造之后,这条渠可以直接灌溉3个社的农田,通过抽水可以灌溉9个社。

提起这条渠,田里耕作的农民全都赞不绝口。虽然还没有看到收成,但看着被水滋润得碧绿茁壮的秧苗,种了多年稻田的村民心里已经有底了:今年的收成绝对比往年好!

地震之后,前龙村分别得到了政府扶贫办、港澳军区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捐助。用这些资金,村里新修了卫生站,续建了“村村通”水泥路,加固了提灌站和深水井……村里的基础设施在逐步恢复和完善,但巨大的资金缺口,让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仍难以为继。

160户村民新建了房子,但安置点的水井还没有解决。地震让前龙村地下水位严重下沉,以前打20多米的深水井就可以取到饮用水,如今至少要打40多米。还有一部分在地震中受损的沟渠和山坪塘没有资金重修,几百户村民面临灌溉困难,不少房屋受损严重的村民没钱重建房屋……在墙壁开裂的村委会里,说到这些的时候,邱水元脸上仍有深深的忧虑。

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云梯村

在走进这个村子之前,“云梯”的意象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郭沫若那首《天上的街市》,翩然云上,宛若仙山幻境。

而在走进云梯村后,即使站在最高的山顶上,也无法拍下这个村子的全景,这才明白“云梯”二字的含义。云梯村有524户村民,分为12个社。这12个社如梯田一样散落在相连几座山丘的山坳、山腰和山顶上,上下落差几百米。坐在颠簸的面包车上,沿着泥泞的黄泥路,从云梯村2社到12社,用了将近1个小时。花同样的时间,乘坐京津高速列车,可以在北京与天津之间打一个来回。

云梯村村支书莫远模领记者看一段刚修好的水泥路,这条路是通往8社的。旁边岔路上2社的村民远远地喊:“莫书记,什么时候把我们这边的路也修起?”莫远模的表情有些尴尬,草草地说,一点一点来。

莫远模告诉记者,当了几年村支书,自己的头发愁得少了一大片。在“5·12”大地震中,云梯村村民的房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而如今,只有一百多户村民重建了房子,还有三百多户村民继续住在加固后的泥巴房子里。云梯村是典型的丘陵干旱山村,不通自来水,全村仅有11口饮用水蓄水池,血吸虫至今仍是威胁村民健康的大敌。最让莫远模忧心的还是交通严重不畅。云梯村道路硬化程度低,遇上雨天路面就会变成烂泥塘。加上历史原因,村民居住极为分散,别说与外界往来,就是同村乡亲想跨组串个门儿,也不啻一次远行。没有支柱经济,农业生产力低下,医疗、教育水平落后,闭塞的交通与淳朴的民风、落后的经济一样,是云梯村延续数百年的标签。

不过,变化还是在一点点发生。

靠上级提供的100万元扶贫款,云梯村新修了6公里水泥路。虽然对于村内错综复杂的山间路网来说,这6公里水泥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新路修到家门口的村民,还是为此兴奋不已。

莫远模领记者在村里海拔最高的12社转了一大圈。这里是村里的灾后重建安置点,全村最有新气象的地方。靠联合国提供的36万元援助资金,村里增建了一批牲畜圈、机井和饮用水蓄水池,还新建了下水沟、沼气池。这些新增的基础设施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12社,目前已经基本完工,不久之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对沼气池、下水沟这样在发达地区司空见惯的事物,云梯村年纪大的村民仍感觉新奇。不久之后,污水就不用汪在街上,而是从下水沟排走:一部分村民做饭可以烧沼气,不用再受烟熏火燎。这让很多村民充满期待。

记者到云梯村采访这天,正是村民老吴的新屋落成的日子。虽然为此背负了五六万元的债务,以后一家人的负担重了不少,但乔迁之喜还是让老吴一家脸上带着幸福的光彩,请了几十位亲朋好友到簇新的大瓦房中喝酒。有了房子,心里就不再没着没落的,就算到外地打工,也会踏实、笃定很多。莫远模说,自己最羡慕的人就是光明村的陈家安书记,因为陈书记有“台湾老板”支持。莫远模不止一次幻想,如果有人给自己的村子援助600万元,那自己就给每户村民发1万元,加上政府补贴的1.9万元,再向亲戚朋友借一点点儿,村民们就可以都把新房子建起来了。其余的钱,还可以把村子里其余的路修一修a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了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等合作伙伴一起实施了一项灾后援助计划。近日,本刊记者亲赴灾区,对此项援助计划项目进行了实地采访,发回了系列报道,本刊自本期起将陆续刊发。)

猜你喜欢

云梯援助房子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江淮平原第一关
爬云梯
墨子破云梯
咏迎客松
孤独的房子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