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流派与大学英语教学之窥探

2009-07-22陈发长

商情 2009年7期
关键词:适用性局限性大学英语

陈发长

【摘 要】语言教学历史悠久,但其教学法的多样化发展却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本文就对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重大影响的教学法进行简要描述,指出各自的局限性和适用性。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着眼点及适用对象,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应了解这些教学法,针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等灵活运用,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融合各派合理成分,取优去弊,互补共存,构建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法 局限性 适用性 渗透

1.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①背景:起源于十六世纪拉丁语教学法。在交际法引进之前,一直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②特色: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重视语法教学; 充分利用和依靠母语,进行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

③教学活动:重点是阅读与写作,教学活动以母语为主,其规律是:单词讲解与词类变化—发音练习—句法分析—课文分析—造句翻译与课后练习。

④局限性: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优点是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但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培养;夸大语法和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比较机械,脱离语言环境,脱离实际意义;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2.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①背景:起源于第二次大战的美国。是以美国语言学上的结构主义为其语言学基础,以行为主义为其教育心理学基础,形成了外语学习中的s—r (stimulus-response) ,即刺激—反应理论。

②特色:教材以句型难易为顺序,由易入难;教师领读,学生复读;强调发音及句法的准确性;学生在句型对比中归纳语法规则。

③教学活动:A.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B.教师陈述—学生复述 C.句型转换

④局限性: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和智力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机械性的操练不利于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活用语言的能力;过于注重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

3.直接法(Direct Method)

①背景: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

②特色: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

③ 教学活动: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

④局限性:直接法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

4.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①背景: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外语教学。认知法试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cognition—code approach)来代替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②特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操练;重视语言知识;听说读写并进;不排斥使用母语;错误是可以理解的。认知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而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强调语言学习必须有意义;记忆式的学习应该尽量避免,语法观念的理解宜重于机械化的练习,而且四种基本语言技能 (即听、说、读、写 )的培养必须均衡。

③ 教学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由已知的境界到未知的境界,即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去学习新的语言,这个知识不仅包括学生对第二外语的现有知识,也包括他们对母语的了解,也就是语言的共同特点。学生在了解这个语言的形成之前,应该先了解这个语言的文法规则。应该先充实语言的常识,然后再使用。

④局限性:认知教学法的应用,应避免花太多的时间在语法的解释上,特别是母语的使用。许多教师想要花大部分的时间解释,且以为认知教学法应该让学生对文法有透彻的了解。这应该是学生最后一个目标,花大量的时间解释句法及全盘地了解句法是不必要的。更进一步,学生可在练习的活动中不断地使用结构去了解句法。

5.功能教学法(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

①背景:70年代兴起于西欧的学派。8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为交际法并衍生了许多变体,如结构-功能法,功能-结构法,平衡活动法等等。

②特色:分析学生对外语的需要;以功能意念为纲;教学过程交际化。依据学生表达、交流什么观念、思想,就选学能够负载那些观念、思想的言语形式和语言规则;即按学生需要取材,由内容决定形式。

③ 教学活动:功能法真正把语言和思维分开了。语言只是表达、负载思维的工具、符号。以往的外语教学法都主张先掌握了工具,再去做家具,修房屋,建工厂,造工业品。但很可能你费心费力掌握了许多工具,而实际只需要劈点柴火,别的什么也用不着。

局限性: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受特定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的支配。由于受历史因素和文化制约,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产生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文化局限性,所以任何一种外语教学理论方法既有其科学的一面也有其片面的一面。这是人类在对外语教学活动的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李瑛, 吴长镛. 交际法得失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11).

[2]wilkins,d.a. notional syllabus [M].oxford: oup, 1976:66.

[3]范谊, 芮渝萍. 进路与出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9).

[4]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适用性局限性大学英语
CLDAS土壤湿度产品适用性评估
滴水藏海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结构化数据适用性研究
某门头桁架YJK和Midas整体分析及简化设计法的适用性探讨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