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件产业外包发展模式演进路径分析

2009-07-22王如镜孙华灿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6期
关键词:演进外包模式

王如镜 孙华灿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软件外包正在成为软件产业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对软件外包一般模式的研究,归纳出中国软件产业外包发展模式的演进路径,即从附属型接包商发展为关系型接包商,再往模块型接包商迈进,并最终成长为掌握模块核心技术的自有品牌生产商(OBM)。

关键词:软件产业 外包 模式 演进

软件产业区别于其他传统产业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运作规律,它是具有显著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性的产业,又是一个高速变化、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又是人力资源、人力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需要采用外包服务的形式来合理地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从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中获益。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成为各国提升本国现代服务业和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及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软件外包模式的演进规律

(一)软件外包模式的发展阶段

软件产业外包发展模式的演进具体细分为五个阶段:软件外包最初的发展模式是专业代工,其价值增加非常有限,即把本国的程序员派到客户所在地提供服务,这种方式收入增长潜力最小。进而发展到现场开发合同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专业代工,但与前一模式的差别在于,海外公司会把钱付给接包商,而非程序员。第三种模式是离岸开发合同。在岸和离岸是针对发包方即软件产品的最终用户方而言的,软件开发工作被转移到接包商所在地,海外的客户通过高速数据通信联络保留对整个项目的控制权。离岸接包商只需按国内的劳动力成本支付薪水,国内进行资产维护的费用也相对较低,所以成本相对较低, 但利润较高。第四种模式是按产品分类的服务。已成熟的服务常被归入此类。一般一个项目的40 %可以按产品分类,软件开发商将可复用的代码按产品分类,只需稍作修改就能满足多数客户的要求,风险同离岸开发类似,但利润却更高。第五种是细分产品和大众产品。产品是可即买即用的原创软件程序,利润最高风险也最大。这种按时按料计酬的服务合同可以增加项目成本的透明度, 一方面可让发包方明确项目竞价的成本底线,另一方面可为软件设计师和程序员收取不同的报酬,促进专业化分工(如表1)。

以上五种软件外包模式中,专业带工和现场开发合同模式下的接包商可划分为附属型接包商,在这两种模式下,接包商从事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编码,测试之类范围比较狭窄的任务,接包商受发包商的支配和控制,发包商很容易更换接包商,而对于接包商来说则转换成本较高,这两种模式都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出口,属于劳动密集型,接包商不参与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仅负责其中整个系统某些子模块的编程,或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

(二)开发商与接包商关系发展分析

1.离岸开发合同模式。由于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签证政策的限制等原因,使得离岸开发合同模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跨国企业利用互联网可在地球上任何一地选择高效率、有创新能力的接包商, 从而缩短研发周期。即使接包商远在几万公里之外,实行业务外包的企业通过互联网也能使接包商与自己的业务运作相协调。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软件出口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这时候发包商和接包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接包商能力的提高,发包商/接包商关系的进一步建立,信誉等信任机制的强化,接包商在和开发商签订合约的时候有了更多的权力,获取了更高利润的项目。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离岸外包进一步减少了研发成本,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市场,降低了进入的市场壁垒。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发包商所在的发达国家对高技术岗位因离岸外包而流失表现了担忧。

对于接包商的发展中国家软件企业来说,参与系统设计活动,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获得了更多纳入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机会,在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上有所突破,如果仅靠本国的研发投入,自行开发核心技术,所花费的时间和资金都很多,并且由于软件产业长期落后于世界发达水平,时效性和投入-产出都很低。但负面的影响也是存在的,长期关注国外市场而忽视本国市场,造成的结果就是本国刚刚起步的市场被跨国公司占领,而依赖出口来推动本国软件业发展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满足于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而本国迟迟得不到核心技术的突破,而陷入发展的瓶颈。

2.细分产品和大众产品。按照产品分类的服务模式以及细分产品和大众产品的模式处于软件外包模式的高端,随着接包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接包商进入了模块型接包商的行列,具备独立的模块研发设计、模块生产能力,参与整个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码过程,其重要的特点是参与需求分析过程,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专注于重要价值模块的同时,又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分享巨大的全球市场和高附加值带来的利润。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模块型接包商没有开发自有品牌,和自身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而又为自身提供了精良的模块组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满足激励相容条件,也是接包商在外包模式发展中的可行选择。

总之,软件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现已不可能存在提供所有软件的开发上,专注于单一的价值模块的开发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软件企业的发展,集中现有的资金、人力资源的优势,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中国软件产业外包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目前的软件外包模式还大部分停留在附属型阶段,以在岸方式为主,价值增值少,这与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是相对应的,特别是对日外包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层级的分工带来升级上的制约,必须进一步拓展对欧美国家的外包,降低对日外包的依存度,增加软件外包的利润率,国家要提高对软件研发的投入力度,支持国内大中型企业组成战略联盟,联合起来承接国际外包,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向关系型接包商转型,通过离岸开发方式的软件外包,实现能力互补,相互交流,最终定位于向模块型接包商的转变,按产品分类的服务以及细分产品,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在这个阶段,我国的软件企业已经具备在某一模块或几个模块领域高端的竞争优势,和跨国软件企业建立了平等的战略联盟,最终成为掌握模块核心技术的自有品牌生产商(OBM),区别于研究制造业时提出的功能升级路径OEM-ODM-OBM的模式,从外包接包商升级的角度重新提出软件产业升级的路径,如图1所示。

通过承接软件外包,把中国软件产业建成国外软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基地,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或分散风险所产生的效益,给我国的软件产业带来跨越式的发展。软件外包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通向价值链高端的国际化过程中,过度依赖外包出口,而忽视国内市场的拓展,始终被国外加工服务需求所制约, 国外需求波动将大大影响产业发展;缺乏自有品牌的培育,无法获得更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兼顾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在立足于增强我国软件产业的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借助外部资金和技术力量,提升中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建中.软件产业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信息产业部.2005-2006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M].电子信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演进外包模式
论“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外包的问题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业务外包在“慕课”中运用的分析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