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微
2009-07-22李斌
李 斌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文言文教学并不是外语教学,它仍是母语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也不会完全是从零开始。因此要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就需要研究适当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方式多变,激发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人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如: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歌曲、图片、影片;讲与课文内容或人物有关的故事;介绍有关的诗词、对联、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成就等;或是教师深情朗读、背诵。如我教《观潮》前先播放潮水来临的视频、图片,学生都十分兴奋,七嘴八舌讲起来。我再适时对照图片讲课文句子。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情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激情。
2引导预习,循序有致,激起求知欲望。
预习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于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预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教师的课堂引导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拓宽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路,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如,要识字解意,要熟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七年级《山市》课文内容简单,短小易懂。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做好预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的效果,绝不能放任自流。
3多方并用,重视诵读。提高诵读能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以往的文言教学,教师往往侧重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的落实,很少重视诵读,尤其是学生个人的诵读,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使得学生在背诵某一篇文章时显得非常困难,因为它无法理解各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建立语感上的联系。读的方式很多,范读、默读、朗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读长句要准确断句。一定要读得准确、流畅、有感情。同学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我从七年级开始就注意让学生语文课前几分钟读一读文言文,逐步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早读课更注意多让学生诵读。
4巧用激励,训练背诵,展示学生能力。
背诵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背诵。是传统的练习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和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一般要求在讲完课文之后再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历代名篇佳作,篇幅较短,富于节奏感,易于背诵,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都是短小的诗文或文中的精彩片断。结合学生实际,在学习负担不重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地增加背诵一部分诗和短文。背诵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如《出师表》这篇课文比较难背,可以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阶梯式背诵。线索式板书可以对背诵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让学生大致梳理好文义的情况下,不应再咬词嚼句,应把重点放到背诵上来,通过线索式板书串联起重点字词。梳理完以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一般来说,多读几遍即可熟练,再增加难度,不看板书。闭上眼睛。进行背诵,最后通过个人抽背、男女背诵比赛等灵活方式进行强化。在逐段的进行突破以后,就可以连起全文,进行整体背诵。
5科学有法,疏通文义。提高驾驭能力。
疏通文义,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要让学生翻译起来得心应手,首先要教给他们,翻译的方法,具体有:保留、增删、替换、调整、直译、意译等。对于古代的国名、地名、官名、人名等。保留;省略的成分,或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增或删:现代已不常用的词,用现代常用词替换:对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调整。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分,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齐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6品读课文,抓住重点。启迪深思。
品读,就是根据课文的特色,从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加以揣摩、品味。并能借鉴,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步教学可以不用面面俱到,应有侧重点。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也同样重要,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教授《愚公移山》一文,可提出:这则寓言共写了几个人?老愚公多大年纪了?怎么知道的?那个遗男有几岁了,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这则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寓言中的人物对待移山这件事的态度有无不同?文章中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都是谁?愚公究竟愚不愚?如果不愚。为什么又称他为愚公?智叟究竟智不智?为什么叫他智叟?……这些问题紧扣原文,有利于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词和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