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次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2009-07-22

科学启蒙 2009年6期
关键词:正四面体惰性气体杂化

晓 小

本期人物:莱纳斯·卡尔·鲍林

科学语录:“化学结构理论主要就是化学的理论。”

莱纳斯·卡尔·鲍林是著名的量子化学家,他在化学的多个领域都有过重大贡献。他是唯一一个单独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不过后一次获得的是诺贝尔和平奖。

1901年2月18日,鲍林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幼年的鲍林聪明好学,11岁认识了心理学教授捷夫列斯。捷夫列斯有一所私人实验室,他曾给幼小的鲍林做过许多有意思的化学演示实验,这使鲍林从小萌生了对化学的热爱,这种热爱使他走上了研究化学的道路。

1922年,鲍林以优异的成绩从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毕业,同时,考取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导师是著名化学家诺伊斯。诺伊斯告诉鲍林,不要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应当注重独立思考,同时要研究与化学有关的物理知识。鲍林在诺伊斯的指导下,用调射线衍射法测定了辉铝矿的晶体结构。这使他在化学界初露锋芒,同时也增强了他进行科学研究的信心。

1925年,鲍林以出色的成绩获得化学哲学博士,并于1926年2月去了欧洲游学。在欧洲游学时,鲍林去了很多实验室工作与学习,接触到了许多世界第一流的专家,并且了解了很多科学前沿问题,这对他后来取得学术成就是十分重要的。

1927年,鲍林结束了两年的欧洲游学回到了美国,担任助理教授讲授量子力学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1930年,鲍林再一次去欧洲,到布拉格实验室学习有关射线的技术,后来又到慕尼黑学习电子衍射方面的技术,回国后,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教授。

鲍林在探索化学键理论时,遇到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的解释问题。为了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说明碳原子四个键的等价性,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的理论。该理论的根据是电子运动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有波动性,而波又是可以叠加的。所以鲍林认为,碳原子和周围四个氢原子成键时,所使用的轨道是二者经混杂、叠加而成的“杂化轨道”,这种杂化轨道在能量和方向上的分配是对称均衡的。杂化轨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鲍林在研究量子化学和其他化学理论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例如,共价半径、金属半径、电负性标度等,这些概念的应用,对现代化学、凝聚态物理的发展都有巨大意义。1932年,鲍林预言,惰性气体可以与其他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惰性气体原子最外层都被8个电子所填满,形成稳定的电子层,按传统理论不能再与其他原子化合。但鲍林的量子化学观点认为,较重的惰性气体原子,可能会与那些特别易接受电子的元素形成化合物,这一预言,在1962年被证实。

鲍林还把化学研究推向生物学,他实际上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的分子结构。20世纪4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氨基酸和多肽链,发现多肽链分子内可能形成两种螺旋体:一种是a-螺旋体,一种是b-螺旋体。经过研究他进而指出:一个螺旋是依靠氢键连接而保持其形状的,也就是长的肽键螺旋缠绕,是因为在氨基酸长链中,某些氢原子形成氢键的结果。作为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a-螺旋体,已在晶体衍射图上得到证实,这一发现为蛋白质空间构相打下了理论基础。这些研究帮助鲍林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鲍林坚决反对把科技成果用于战争,特别反对核战争。他认为,核战争可能毁灭地球和人类,他号召科学家们致力于和平运动,鲍林倾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防止战争、保卫和平的问题。由于鲍林对和平事业的贡献,他在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鲍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和平战士,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责任编辑阳晓婷

猜你喜欢

正四面体惰性气体杂化
α-细辛脑脂质聚合物杂化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元素杂化阻燃丙烯酸树脂的研究进展
元素杂化阻燃聚苯乙烯的研究进展
核电厂惰性气体排放活度浓度的估算
双脉冲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在铝合金中的应用
某油船惰性气体系统故障分析及思考
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光谱法测定硅中的氧
构造正四面体巧解立体几何问题
正四面体外接球和内切球的半径的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