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坛草根香

2009-07-22

中小学管理 2009年7期
关键词:红杏课例青年教师

曹 进

2009年4月7日,江苏省通州小学迎来了第十届“红杏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展评活动。通州小学自2000年举办首届“红杏杯”展评活动以来,坚持以“草根研究”为特色,贴近自身实际,追求实效,将校本培训从表面的、外在的、形式的培训,转变到追求本质的、内在的、智慧的培训上来。在活动中,一大批青年教师得到锻炼,脱颖而出,先后有31名教师捧得“红杏杯”,28名教师分别成长为省市名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05人次在各级教学展评中获奖。“红杏杯”中好的做法延伸到了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真正助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用教师培训教师

通州小学是一所年轻的省级实验小学。2000年举办首届“红杏杯”活动时,全校92%的教师是青年教师。我们明确“草根研究”的定位,提倡用教师培训教师,得到大家的认同。

首届“红杏杯”活动有14人报名参加。活动要求参赛者展示三方面的内容:每人准备一个小讲座,提供一节展示课,进行一次反思答辩。显然,青年教师要完成这三项任务绝非易事。校长鼓励教师,要相信自己!参赛规则规定:选手可以请人协助,或一助一、或二助一。于是,选手们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开展协作互动,成立了一帮一、二帮一的协作小队,撰写讲稿、设计教案、准备开放式课堂诊断答辩、现场回答本堂课的教材教法问题。邱燕老师荣获了首届“红杏杯”奖。她说“我在这次活动中的成功,来源于主动求教求学,这是一次理性提高,让我超越了自己,进入了比其他教师更高的层次。”

已往,学校也多次运用“请进来”的方式,促进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但从贴近个体、贴近校本需求的角度看,还是“用教师培训教师”更适合教师的需要。

比赛中的“用教师培训教师”的方式逐渐被迁移到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例如:备课1+1。集体备课前的教案由两位教师合作,即一名教师执笔,另一位教师参与协作、把关。他们的协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集体备课的有效性。“请课”1+1。为建立青年教师协作机制,学校实施“请课”制度,即青年教师恭请一位“师傅”来到课堂,给予现场观察和指点。青年教师非常喜欢这种“请课制”,自己信服谁就请谁,谁能真正助我一把就请谁。诊课1+2。在学期教学调研中,如果我们发现某个班的教学成绩不稳定,就立即开展课堂诊断行动。让任教者提名邀请两位教师或领导亲临课堂进行现场“会诊”,对课堂中的低效“症状”一一加以诊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秘方”。这样做,既可以保护任课者的自尊心,又让其面对现实“问症会诊”,发现真实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学校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名师工作网”,作为“诊课”的主力。

用调研促进“拔节”

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有的教师“拔节”较快,有的教师则不然。那么怎样促进教师“拔节”呢?

在每届“红杏杯”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都要开展课堂教学调研,实打实地找典型、找优势,找差距、查薄弱。这种调研,有的是分析近期的教学工作,有的是检测新教学方略,有的指向教学工作出色、高效的教师,有的关注教学满意度低的教师。调研是为“红杏杯”活动寻找最切合本校实际的切入点和参赛对象。调研对教师是有压力的,但这种压力会很快转化为教师的内动力,有利于教师“拔节”、生长。

在第八届“红杏杯”活动之前,教导处围绕“师生互动、讲练互补”专题开展课堂调研。被调研的有17位教师,其中语文教师7名,数学教师6名,英语教师4名。调研组由学校管理人员牵头,带着录音笔或摄像机去听随堂课。高年级教学调研组来到青年骨干教师黄玲老师的课堂后,用录像机记录了黄老师最精彩的片段:新授课时,黄老师采用与学生对话、与小组对话、与全班对话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利达成知识的迁移;练习时,当堂练习用足时间,题型精当,难易适中。调研组认为:这堂课将有效教学落实到各环节之中,做到了互动有趣、有效,当堂练、当堂清。基于调研中的欣喜发现,黄玲等8位教师被推荐为展示者。黄玲的课成为“红杏杯”活动的最大亮点,她本人成为课堂“师生互动、讲练互补”特色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一届又一届的“红杏杯”活动,使调研课形成了制度。有了调研课,教师找到了研究目标,“红杏杯”活动找准了扎根之处。学校管理人员参与调研课活动,有效强化了教研力度。调研课后来发展为每月一次跟踪调研、反复探讨、对口互动等听课形式。它不仅使教师能对当今倡导的教学理念耳熟能详、脱口而出,而且在探索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听到了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因此,现在的调研课已成为不少教师主动申报的乐事。

用“生态”绿染课堂

“红杏杯”活动以课堂教学展评为主要抓手。因此,课例研究成为扎根最深的“草根研究”。我们要求所选的课例是原生态的:既不得人为地抬高起点,显示学生“聪明”;也不得在课前作暗示而显示教者“高明”。这样,课例研究才有代表性,才能促进师生的“生态”发展。

2008年第九届“红杏杯”活动以新课程实践为重心。语文组由李峰燕老师首开一堂阅读课。如平常一样,师生没有投入课前特别的“排练”。她教授《爱如茉莉》,简约而清纯,淡雅而童真。本学科的其他教师既观摩又当“评委”,课后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

2009年第十届“红杏杯”活动的规模超出历届,研究主题为“绿色课堂”。“绿色课堂”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所有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从情感、态度层面来讲,是友好的、亲切的、朋友般的课堂;从范围、对象层面来讲,是相容的、和谐的、公平的课堂;从方法、程度层面来讲,是恰当的、健康的课堂。以“绿色生态”构建“绿色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最充分的发展。

参加第十届课堂教学展示的除了本校的17名青年教师外,我们还特邀江苏省3名特级教师作课、进行专题讲座。活动吸引了本市辐射区学校及兄弟县市的领导和教师,参会者共400余人。参加活动的专家、教师普遍认为,这次展出的课例集中体现了“绿色课堂”的特征:课堂规范——依靠教学流程和教学行为的科学化,推动课堂品质的优化;课堂生动——活用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本,重自主,重互动,重探究;课堂宽广——给学生足够的练习空间,并留出弹性时间,延伸拓展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编辑许丽艳)

猜你喜欢

红杏课例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燕山深处红杏香甜
红杏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课例
忆春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