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
2009-07-22郭玉珍
郭玉珍
【摘 要】随着新课程实验的铺开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作为“教学设计”两要素之一的“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但是不论怎么变化,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关键词】教学目标 新课改 教学积累 教学效果
一
新课程实验的铺开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作为“教学设计”两要素之一的“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但是不论怎么变化,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因为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是让形象说话、说理、创意的,尽管是实用文体但也多少带点文学味。所以“形象”在小学语文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形象”这个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几方面的内容。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以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与形象相关联系的情境中,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的关系。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度”三种能级水平;还要有动技目标,按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顺序,体现出“正确“、“连贯”、“熟练”三种能级水平。
二
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和学法,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语言训练,体现素质要求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读、讲、议、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不但应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教师要恰当合理地分配好40分钟,尽量压缩的提问、抄写、训导时间,加大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比重和密度,这是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听和读着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说和写重在表达能力的训练,理解和表达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往往“读”又是着力点,通过“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语)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凡是要求侧重熟读的篇目,应该指导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字字清晰,语调抑扬,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内部言语,为转化为书面语言和口语作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人人过关,并且立足于课内完成;凡是要求复述的篇目,应该按不同的要求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既能积累语言,又能运用语言;凡是要求练习的篇目,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各种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练习,并在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句的训练,小学中年级应侧重于句群和段的训练,小学高年级段的训练和短文的谋篇训练并重。总之教学中
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把语形式和语言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三
掌握反馈信息,进行矫正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教学信息,尤其是反馈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目标教学理论认为,差生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失误和累积造成的。诸如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如果这些方面的失误没有及时诊断出来,没有及时进行矫正,就会成为学习新内容的障碍,继而就会出现更大和更多的失误。原有的失误和新失误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学习新内容时更大和更多的障碍。如此恶性循环,到了再也不能学习新内容的阶段,差生就出现了。既然差生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累积而形成的,那么根本的措施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随时通过诊断性的测试和形成性测试,给予及时的必要的补救,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布鲁姆认为“评价是用来改进教学的”,可见目标与评价是相互蕴含的双方,达标评价不仅是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而且还应推进和改进教学。
语文教学历来反馈较慢,学生累积误差较大。由于缺少反馈,课堂教学是否达标无法了解。因此,教师对反馈的信息应作及时处理,特别是对关键性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应予以提倡或表扬。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使学生以成功后的欢乐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