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导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9-07-21乔莉萍
乔莉萍
[摘 要] 舆论导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巨大。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培育和谐精神、统一思想、改进工作以及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和谐文化、协调社会关系、把握社会主流、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加强舆论监督等途径来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性,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 舆论导向;政治稳定;科学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3-0021-(0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在资讯高度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样的条件下,正确的舆论导向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最大程度地增进人民群众的集体认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舆论与舆论导向
舆论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各种观点和态度的松散而又复杂的集合,具有稳定性、易变性、潜在性、一致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罗马尼亚话剧《公正舆论》中曾以拟人化的方式对舆论进行过描述:“他是个奇怪的任务。你可以同时在任何地点,在所有的地方遇到他。在城市,在乡村,在火车里,在大街上,……他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出现;有时是工人,有时是农民、战士或大学生,……他有各种不同的年龄:年岁不大,或上了年纪。有时是妇女,有时是男人,但他无所不知,无所不察,什么事情也休想逃过他的眼睛,什么人也骗不了他。”[1]7-8
西方学者罗森堡姆将舆论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党认同,是指感觉和心理上热爱政党的程度,对于政党的归属感。二是政策偏好,是指对公共政策问题的感觉和态度。三是对候选人和候选官员的偏好,是指对候选人和官员的喜欢并为之辩护。四是政治信息,是指对所处政治环境中的事件、人物和机构了解的程度。五是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有明确的、整套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态度,以协助个人对政治事件作出解释和反应。[2]从这个意义理解,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3]也就是说,舆论是群众对国家政治、政府政策、公共问题及对负责处理这些政策和问题的人所公开表示的意见,“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1]11
舆论本质上是一种集合意识和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是意识领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即普通的社会成员,由于社会公众的判断并不总是正确,其中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舆论的形成过程正是集中社会理智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舆论是社会民主化的基础。然而舆论具有自发性、混杂性特点,并且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媚俗”现象,因此舆论是需要引导的,而舆论导向的过程就是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让公众多一些独立思索,少一些盲从,并使舆论增添些理智成分的过程。
一般来说,舆论导向是指运用舆论规范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导向的主体往往是政党、政府、学校、传媒等特定组织,当然也包括个人。导向手段更多地借助于日益发达的传播媒介,它实际上包含着两个过程:导向主体通过输出舆论信息影响舆论形成新的舆论环境,然后通过新的舆论环境对客体产生影响,即引导舆论和舆论引导两个前后紧密联系的过程。
在中国新闻宣传史上,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了“舆论导向”这一概念。1989年11月,他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1996年9月26日,他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进一步强调了舆论导向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4]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5]把“舆论导向”这个概念写进党的文件,这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舆论导向在社会舆论活动中是广泛存在、并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消费导向、行为导向、市场导向、思想导向、政治导向等。其中思想导向和政治导向是舆论导向的主要内容,人们合称为“思想舆论导向”。思想舆论导向同样包含着引导思想舆论和思想舆论引导两个前后紧密联系的过程。作为在政治社会中的个人,每时每刻都要遇到关于政治方面的事件、人物、知识、资料等,也就是说,人们每天都必然接触到大量的政治信息,在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左右着人们的判断和行动。这就需要对舆论加以引导,而不能让舆论放任自流。
实践表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文化日益多样的情况下,现实社会中出现一些杂音、噪音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唱响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使之成为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二、舆论导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
“和谐社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对社会和谐的含义重新加以提炼、充实、提高、发展、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一个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执政理念。”[6]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7]具体地说,民主法治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全体人民的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要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人类生存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
可以说,当今的中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中,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与并存使许多人处于价值观紊乱的状态,他们往往因茫然困惑而无所适从。面对社会转型中不同利益群体日益突显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试图采取回避或忽视普通利益群体的呼声,以一种声音代替其他声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迫一致或不让说话的和谐是死水一潭式的和谐,是静态的、虚假的和谐,不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的、真实的和谐,这种控制舆论的做法还会把社会舆论引向情绪化与破坏力的危险边缘。
当前在中国思想舆论导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种:一是手段滞后,力不从心。一些单位和组织仍然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陈旧办法实施思想舆论导向工作;在一些新的思想道德问题出现的时候,现有的思想舆论导向活动缺乏新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二是追求刺激,忽视责任。一些电视媒体策划的文娱栏目片面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一些报纸在追求个别社会事件“新和奇”的细枝末节的时候,忽略了对整个社会稳定的影响等。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导向偏差”。“导向偏差”是指中国思想舆论导向主体基本上能够做到在党的基本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下实施导向活动,不触犯一些重大的政策法律,但是从具体的导向活动及其效果来看,又存在着客观事实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客观事实与导向主体意愿的脱节、宏观战略计划与细节操作的脱节等,从而影响到舆论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思想舆论导向在导向途径和效果上的偏差,实质上就是中国思想舆论导向活动的现状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这一矛盾,最终在文化层面表现为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公民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上看,和谐既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判断社会是否和谐,既是在判断其权益是否得到适当体现和维护,判断社会发展状态是否处于比较协调包容状态,更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一种感受,对自己愿望实现状态的一种心理感觉。各种利益群体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对社会的感觉自然不同,那么舆论需求也不会相同。由于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利益分配多样性,必然带来利益群体需求的多样性。尊重这种多样性,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舆论需求,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总体的舆论需求中实现统一,那么,社会舆论就会实现多样性的和谐。和谐社会的舆论决不是一种声音、一种表达形态、一种利益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倡导和谐理念、统一思想及加强舆论监督,就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夯实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础。舆论引导既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社会,舆论导向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共同的价值认同、坚强的精神纽带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二是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具,有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合力。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引导、激励、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尤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充分地宣传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发展。
三是加强舆论监督、改进工作,有利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舆论监督是以公众意见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压力来规范人们行为的,马克思曾经用‘另一个法庭来形容它的巨大威力,舆论监督就是社会意志的道德法庭,当人或社会组织的行为超越一定的道德底线时,舆论就会对其进行监督和规范”。[8]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监督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它只有同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等形式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和公共文明发展不可忽略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保证,也有利于充分发挥舆论对促进社会和谐、引导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形成党群与干群之间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三、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正确舆论导向的途径与方法
良好的愿望不能替代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否则就会犯“目标热”、“方法盲”的毛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自发地实现,是需要
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途径和方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引导人们正确把握社会主流,形成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当前,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导致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同时,当代人们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提下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等,这些都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与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导向要始终坚持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旗帜鲜明地唱准、唱响、唱好主旋律,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使科学理论、进步思想、先进文化在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进而不断增强人们建设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信心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理想,而共同理想的确立,是建立在该国、该民族历史与实践基础上的,同时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尤其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及时、充分地宣传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成就、新经验,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凝聚到新的时代追求上,把人民群众的诉求引导到健康的发展方向上。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当前中国处于官民矛盾显化期的关键时刻,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是重大的现实课题。保持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只有消除了不谐之音,才能维护稳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因此,新闻媒体一定要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宣传主调,在大力宣传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又要善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稳定、发展和改革的大局。为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应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将新闻传媒体制同正在逐渐形成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从而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最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要注意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最新通讯技术产品的普及,加之中国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凸显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突出,造成了重大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常常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局部的社会稳定,处理稍有不慎,往往会被境外敌对势力所利用。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重大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信赖。主流新闻媒体的引导结果,直接关系着事件的处理效果。因此,新闻媒体要不断增强判断复杂局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能力和反应能力。新闻媒体一方面要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更要把握好舆论的引导权,坚持正面引导,把握尺度,不可火上浇油、扩大事态。应进一步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管理,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要求,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预警机制,担当起保障社会稳定、安定民心的“安全阀”和“稳压器”。从而缓解重大突发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化消极因素为和谐的积极因素,切实维护一方平安。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还应着眼于反映民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和减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总之,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良好舆论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潘一禾.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61.
[3]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228.
[4] 江泽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4.
[5]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
[6] 陈志尚.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M]//陈志尚.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特征和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49.
[7]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
[8] 张德华.加强舆论监督构建和谐社会[M]//刘九洲.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8.
[责任编辑:王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