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2.0时代的“活雷锋”

2009-07-21

党员文摘 2009年6期
关键词:活雷锋字幕组松鼠

邓 郁

这是一群Web2.0时代的“活雷锋”。

他们侧重关注某个领域的知识共享,同时都具备相当的专业素养,自愿无偿地贡献一己之长。

在过去的两年里,一批以“松鼠会”为代表的新兴网站,将一群群民间专业人才网罗在线上,而他们的影响力已经从线上辐射到了线下,并蕴含着被媒体称为“未来统领各领域”的巨大能量。

知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只漂亮的小黄松鼠,啄食着手中的坚果,憨态可掬。这样一幅线条明快的图案正是科学“松鼠会”网站的logo(标志)。

这个以提倡和推广好看、活泼、有内容的科学写作为主旨的网站,在2008年11月获得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

为什么叫“松鼠会”?“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听起来十分浪漫而生动。可要想成为一只“松鼠会”的松鼠,远非那么简单。

31岁的“松鼠头”、站长姬十三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科的博士。据他介绍,目前已经注册的会员即“松鼠”有100多人,发文比较踊跃的大约四五十人。成为一只“松鼠”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回答3个问题,主要是谈申请者心目中理想的“松鼠会”的形态、他所能贡献给“松鼠会”的是什么等等。当然,他还要写一篇文章,这样既可以保证成员的科学素养,又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较好的文字功底。

网友在通往“松鼠会”的路上,还有“蘑菇台阶”、“橡树大厅”等层层环节来考验耐心。

如此“苛刻”的标准似乎并未遭到喜爱科学的网友的挞伐。姬十三在“松鼠会”获得大奖之后,也自豪地直言:“我们的文章即使放到全世界的平台,质量也是数一数二的。”

将“松鼠会”历史往前追溯两年左右,2006年的情人节,上海徐家汇的一家火锅店里,梁捷、李华芳和一众文化界的好友,在热气缭绕中酝酿出了“出版一份优质电子书评杂志”的想法。“只做书评,不关其他;无稿酬,追求原创和深度的思考。”这样一个带有Web2.0性质的电子书评产品就是《读品》的源起。而这一桌食客中的不少人也成了日后《读品》的中坚作者。

在李华芳的主导下,《读品》对投稿者制定了严格的审定制度:投稿到邮箱的稿件,会根据人文、思想、社科等内容不同,由相关编辑转给有关的“责任”编辑,往往会有十几到几十个人的评议团,只要有3票确定理由反对,即无效。这被李华芳称为“投名状”。今年增设的新制度还包括:哪怕是老的作者,如果3个月没有一篇稿子交,就需要退回到实习阶段。而李华芳的想法说来也简单:“我们希望这个小组成为豆瓣(一个读书社区网站的名称)中最专业的读书组。”

至于目前深受美剧迷们追捧的字幕组“伊甸园”,只有会员才可以发帖,而想要注册会员必须受到现有会员的邀请才能注册。虽然他们对外称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同样也为其蒙上了一层“club”(俱乐部)似的谜样面纱。

虽然对它们的归类、命名还未有定数,但这些主题明确的网站兴起,聚合了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而且准入门槛相当之高,是和通常意义上的Web2.0截然不同的。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科学是极其枯燥的,科学也可以是非常有趣和美妙的,要是我们办得到的话。”

这句被置顶在姬十三的个人博客上的话,也是松鼠们的愿景。而那些热爱“松鼠会”,对《读品》和字幕组的劳动乐此不疲的成员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参与创作的满足感和同在“圈子”的认同感所俘虏。

在读医学博士BOBO算是老“松鼠”了,现在每天他只要上网必点开“松鼠会”。“每天上N遍。”他直言最开始就是被姬十三的个人文风所折服。“他写的科学文章有点八卦味儿,很有意思。即使到现在‘松鼠会这么活跃了,大家还是最爱读他的东西。只要是他的帖子都会抢着看。”

“松鼠会”除了博客上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还有翻译英文科技稿的“小红猪”组,不过最吸引眼球的还是姬十三想出的Dr. You问答专栏。“为什么放在口袋里的耳机线很容易缠在一起?为什么吸鼻涕时鼻子没什么大感觉,但是吸水会有很大感觉,甚至会呛到?在未来,坐太空船会不会容易睡着?要把蓝鲸发射进太空,该怎么做到?”这些看似“恶搞”的问题其实也经过了轮值编辑的千挑万选,既要新颖有趣、生活化,同时能做到“开题有益”。

对专业的共同爱好和分享欲,有时能激发起成员们匪夷所思的热情。《纽约时报》曾对一位“痴情”的中国骨灰级美剧粉丝兼字幕翻译进行报道:“23岁的丁承泰是一家银行的网络技术专家。一年半来,他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消灭那些大部头的美国电视剧。比如《迷失》、《C.S.I.》,还有《律政俏佳人》。朋友还以为他失踪了。他连夜为这些连续剧编译字幕,发布到网上。”

一个尚未加入字幕组的影视业同行,在回答是否愿意加盟字幕组时,干脆地回答:“我愿意。对于美国电影或电视剧的影迷剧迷们来说,第一时间享受到一个好故事,第一时间伴着剧情的起承转合,心情随之跌宕起伏,第一时间得知人物命运的结局,这些意义都要远远胜过外界的赞许或者任何物质上的回报。”

这种满足感除了创作本身,还有对同类“惺惺相惜”的认同。

天文学博士Gerry谈到“松鼠会”吸引他的理由,也流露出分外的感性。这个一手打造松鼠网网站的技术牛人最喜欢看的不是松鼠们的博客,而是大家的讨论。这些卸下盔甲的活生生的斗嘴和性情表达,让他看到一个个朴素生动的灵魂。“科学免不了公式推导,逻辑思维。人才是最有趣的。我们的人并不多,一直写下去,10年也写不出很多东西。但我们能传播科学思维和思考的方法,告诉读者,科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做科学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

专业“活雷锋”能走多远?

“松鼠会”的网页上明确写道:我们希望能够以非营利组织的模式进行运营,提供科学传播相关文化产品、“松鼠会”主题周边产品和展览、论坛及其他类型的互动活动,为发展本土科学传播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随着松鼠式科普文章的口碑远播的,还有他们在地震、“毒奶粉”、“生蛆柑橘”等新闻事件后的即时反应。最近,“松鼠”们还尝试了对一个“肌营养不良”读者的病症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且派出代表深入到患者的老家进行实地采访,通过寻求在平面媒体发表文章来唤起更多人对这个患病群体的关注。姬十三说,这种公益实践也是他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然而还是有一些人不禁要问,在没有外部资金注入的情况下,纯粹依靠一腔热情这样的“科学共产主义”能走多远?BOBO的思考里已然带着些许忧患意识:“‘松鼠会才发展了半年。现在刚刚处在一个向上、迈向巅峰的过程。下一步,如果想要保持它的独立性,不盈利,光靠人的兴趣会有困难。”

IT界观察人士安替对他们的前景则相当乐观:“很有可能,10年、20年之后,全国翻译界的大腕都是译言(一个由翻译爱好者组成的社区网站)出来的,科技文章最好的写手都是‘松鼠会的成员。谁说他们不是今日的西南联大?”

(摘自《青春潮》2009年第4期 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活雷锋字幕组松鼠
身边的活雷锋
浅析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字幕组传播效果
小松鼠
松鼠
字幕组翻译行为侵权问题研究
生活中的“活雷锋”
松鼠
松鼠
字幕组翻译行为侵权问题研究
“五老”都是活雷锋——献给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