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就业难,各国大学生怎么办?
2009-07-21郭一娜廉海东晁旭李伟杰高帆
郭一娜 廉海东 晁 旭 李伟杰 高 帆
日本:“上山下乡”转战“地方”
“你看,我今天去三菱银行,明天去电力公司。”一桥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武田一边拿着记事本,一边对记者说。她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日本各大公司招聘会的日程。如果是往年,即使不参加招聘会,在网上就可以给公司投简历。但是今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各大公司普遍缩小招聘规模,很多“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还未报到,即面临“裁员”。截至今年2月,被企业告知“取消提前录用”的应届生已达1280人。
金融危机后,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紧急雇佣对策,各部门也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展开支援。厚生省为被公司取消录用的应届毕业生开辟了特别咨询窗口,给学生们解答疑难的同时,还免费提供全国范围内的职业介绍服务。对于那些努力维持录用的公司,厚生省会支付适当的补助金。
“走!到地方干农活去!”这是非营利机构“一里塚”创立的“田舍劳动队”的标语。“田舍劳动队”的内容是请都市青年到山村、渔村帮忙干农活,并和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征集广告刚一打出,就有不少应届大学生报名。
其实,“田舍劳动队”是农业水产省“激活农村经济,支援人才培养和派遣”项目的一环。目前,这个项目已得到国家预算12亿日元。每位“下乡”研修生可获得最高限额15万日元的交通费和日工资7000日元的国家补助。
除了农产省外,总务省也在积极推动“下地方”政策。对于接纳城市失业青年的地方政府,将给予支援。比如支付“移居”地方从事农业、护理等工作的个人每年200万日元~300万日元不等的生活费。这个项目预计今年支援300人,3年后扩大到1000人。
虽然日本政府使出种种解数,但应届生的就业现状依旧艰难。很多应届生已经申请留级,打算继续征战在找工作的路上。
埃及:政府资助自谋出路
奥卡萨毕业于埃及艾兹尔哈大学,学的是语言与翻译专业,目前已在一家外企工作了一年。对于这份月薪1000埃镑(1美元约合5.6埃镑)的工作,他倍感珍惜。而更多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则没有他那么幸运,许多人依然在靠打临工生活。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埃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旅游、油气、侨汇和苏伊士运河一直是埃及的四大财源,这些负责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行业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工作岗位不断减少,而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上升。埃及动员和统计中心2008年发表的报告指出,埃及在过去10年间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增长了116%。
今年29岁的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玛琳告诉记者,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很难,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要在家待业好久,甚至几年才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有些人干脆放弃自己的专业,或者降低要求,“来者不拒”,三五百埃镑就干。有些人则根本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靠父母”。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埃及政府设立了总额1500万埃镑的社会发展基金,为中小企业项目提供专项资金,其中部分资金将用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很多自谋出路的年轻人享受了政府为私营商户提供的优惠政策,艾兹尔哈大学法律系毕业的蒙太斯特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志向是当一名警察,而毕业后没找到合适工作,在父母的资助下,他开了一家小食品店。政府给了他优惠的税收政策,他每年纳税2400埃镑,约是正常数目的一半。虽然门面很小,也只出售花生、瓜子、饮料等日常食品,但生意兴隆,收入也相当可观。
印度:“自我雇佣”加强培训
前几年由于印度经济迅速腾飞,很多欧美大公司把后台服务中心和研发业务转移到印度,微软、IBM这些大公司在印度增设工作点,一雇就是一两千人,人才需求非常旺盛。然而今非昔比,不仅国际大公司不再招人,很多本土公司也在裁员。“要是不想挨家挨户去推销保险单或站柜台,恐怕就只好回家呆着了。”孟买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亚无奈地说。
印度今年约有23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加工作,总体上看,目前在印度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是个近乎奢侈的梦想。有专家预测说,今年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可能会达20%左右。因此,印度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首份工作的月薪预期还不到8000卢比(1美元约合45卢比)。
目前在印度,最热门的职业是当公务员。尽管公务员资格考试通过率不到0.5%,但印度大学生依然跃跃欲试。
印度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实在找不到工作,就想办法“自我雇佣”。记者请一位电工来修住所的电路,他是去年孟买大学理工科的毕业生,因为没有找到好工作,目前只好先“自我雇佣”做电工维生。“有什么办法呢,要想留在孟买而不是回农村老家,我首先得养活自己啊,不是人人都能幸运地到外企工作。”他感叹道。
鉴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种种困难,在印度,传授高校所遗漏的技能的教育机构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大学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几周的语法、发音和电话礼貌用语的培训,收费约为300美元。目前这个行业非常火爆,因为仅一门课程就意味着每月300美元左右的工资差别,甚至意味着大学毕业生能不能找到饭碗。
俄罗斯:提早行动考虑“回乡”
已经拿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聘书的格列布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他告诉记者,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确有点“运气不佳”,虽然俄各级政府已在积极想办法促进就业,但是“指望别人来解决你自己的难题,永远都不是一个好主意”。格列布说,尽管自己离正式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但他很早就已展开行动。
格列布说,据他了解,很多俄罗斯人的就业习惯并不很适合当前的形势。比如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9%的俄罗斯人是通过亲友寻找工作的,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就业方式,另外还有16%的人是通过就业机构找工作的。但其实“你的大学老师就是你最应该求助的人”,格列布分析说,大学老师多在其研究领域根基深厚、关系广泛,而且老师仅从以往毕业生的去向就可以大概知道,近年来社会上有哪些公司或机构是该领域毕业生的“潜在需求群”。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校友会、师哥师姐等都很可能会为你提供关键的就业信息。
当记者问来自莫斯科州一个小镇的尼古拉,毕业后会回到家乡工作还是选择留在莫斯科时,他说,留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是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物价飞涨,在大城市租房、交通等生活费用对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而如果回到家乡或去其他中小城市发展,不仅生活开销将大幅降低,自然环境也相对优越,而且还可以照顾家人。
(林贤焜、张凤祥荐自2009年3月5日《参考消息》 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