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2009-07-21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中学处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中学处
编者按:前不久,天津市教育系统召开了初中课程改革总结推动大会,市教委中学处进行了初中课程改革总结,河西区教育局、蓟县教育局、和平区教研室、北辰区教研室、大港区第二中学和武清区南蔡村镇北蔡村中学作了经验交流,其中有许多观念与做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刊对总结与交流内容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12月13日,天津市教委召开了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下发了《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2003年秋季,天津市在国家级实验区大港区启动初中新课程实验工作。2005年秋季,天津市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于这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课程改革,市教委明确提出了课改实验与推广的主要任务:一是搞好课改实验区实验工作,二是加快课程与教材改革进度,三是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五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六是建设高水平的课程管理与实施队伍。
经过课程改革实验的洗礼,天津市初中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进八发展的新阶段。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可喜变化,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课程资源开发、学校标准化建设、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精心组织课改实验,提升初中教育水平
1,周密部署,推进课改实验稳步发展。为确保课改实验健康开展,市教委确定了“积极实验,稳步推进”的方针。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我们选定了课改实验教材并研制了课改过渡教材,组织初中校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市级通识培训和新课程教材培训,录制了初中13个学科的新课程课例光盘免费发放到学校,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市教委与天津市教研室、天津市考试院、天津市教科院、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教师培训、资源开发、课题研究、考试改革等方面为课改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天津市政府聘请了一批在学术上有影响的教育教学专家任兼职督学,抓住素质教育、队伍建设和均衡发展三个重点,分阶段、分批次对初中课改实验进行专项评估,保证了我市初中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2,贯彻课程方案,落实课程计划。为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市制定了初中课程设置指导方案以及课程资源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在课程设置方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开发方面,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创造性,办出学校特色。河北区汇森中学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开发一实施一反思一总结一再开发”的思路,开发建设出文学艺术鉴赏、书法棋艺、历史与现实社会、人类环境探索、演讲与辩论等十几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西青区各中学将西青开发区、大寺镇工业园区、微电子工业园区作为实践基地,以杨柳青年画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静海县开展的“废弃树枝创意造型的研究”,丰富、创新了美术教学内容;红桥区开发利用周边资源,将跆拳道、街舞、太极拳、抖空竹等社区体育运动引入体育课堂,提出了学校体育向家庭、社区有效延伸的新理念。
3,强化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我市以培养教师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新师德为培训内容,推进课改年级教师培训。自2005年春季至2008年秋季,利用寒暑假组织了6次大规模集中培训,培训人数累计达13000余人次。市政府拨出专款,录制“新课程培训讲座"30余讲,通过天津有线电视台向公众播放;录制、复制优秀教学课例系列光盘共计11万张,向学校免费发放,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资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相互配合,重建培训制度,达到了“五实现”。一是培训对象实现了教研员、校长、教务主任、教师多层次:二是培训时间实现了假期、平时、业余多时段;三是培训内容实现了课程标准、课程理论、专业技能多角度:四是培训途径实现了境内境外培训、区域培训、校本培训多方位:五是培训管理实现了区域、学科、学校管理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形成了以平等、对话、合作为特征的研修文化,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区域层面上,和平区构建了与新课程相适应、与布局调整相协调、“自上而下”的区级教研和“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相结合的区校两级联动教研运行机制,积极转变教研工作职能,创建了“三研、五结合”型教研新模式。在学校层面,第二南开中学将教研、科研、学习、实践整合在一起,探索出了“主题研修式校本教研”。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4,倡导高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聚焦课堂”、“高效教学”确立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对此一直常抓不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围绕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任务,将执行课程计划、开展校本教研等作为评估的重点内容,促进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市、区教研室改变工作方式,走进课堂,听课、评课,与教师座谈,参与校本教研,与教师沟通交流,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使教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天津市第四中学开展了“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探索出“充分研究学生,把握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找准有效教学的落脚点”、“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有效教学的效益点”、“师生和谐互动,抓住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坚持教学反思,促进有效教学的生长点”这样五个操作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蓟县第四中学建立了测评导学、明确目标、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反馈训练、拓展延伸、归纳总结等七个环节,师生关系走向合作化、民主化,教学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河东区香山道中学引领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总结出“三步导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探索实验,无论是借鉴模仿,还是带有乡土气息的创造,都展示了我市初中课堂教学实践的丰富生动,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5,建立研究机制,促进内涵发展。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教研新模式。为了缩小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落差,我市创建了具有“基础研究”性质的课改专题研究体系。市教委提出“课改专题研究要服务于学校,要切实解决课改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服务于教师,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的要求,课改专题研究是我市在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新创造,得到
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教育部的肯定。为推进初中课改专题研究,我市出台了《天津市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管理办法》、《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结题工作细则》等指导性文件,下发了《天津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阶段重点专题研究指南》。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广大教师参与专题研究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出来。
6,改革评价制度,健全评价机制。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我市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健全了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下发了《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考查)实施方案》、《天津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天津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深化了初中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了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2008年,在以学业考试、综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中考方案的指导下,课改实验首轮毕业生学业考试和招生工作顺利完成,为我市推进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合素质评价的复杂操作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市教研室采用网上考试和电子档案相结合的方式认定学生学习绩效,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受市教委之托,河西区抓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写实性评语”、“学生成长记录”、“电子档案平台”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综合素质评价的途径与方法。课程改革背景下,“一堂好课标准”的大讨论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展开。集中干部教师的集体智慧,研制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评价内容及标准”,不仅细化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还提供了各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范式和教学案例。天津市基础教育学业水平评估中心与教育部合作组织了天津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测试,全市14728名九年级学生参加了测试。本次测试给予我们极其宝贵而又翔实的数据。为开发利用好这些数据,我们先后召开了不同层面的质量分析报告会,结合数据开展教学研究,用数据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改成果丰硕,奠定持续发展基础
几年来,我市围绕预定的任务目标,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学生、教师、学校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了。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二是学习方式趋于多元化,三是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四是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五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的发展意识增强了。一是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理念。在学生观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学校工作、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观上,多数教师能自觉地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平台,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教学观上,教师有了“对话”和“互动”意识。二是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使教师成为课程主体,教师有了课程资源的理念,产生了课程开发的需求。三是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在课改的实践中,教学与研究实现了“共生互补”。教师们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开展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蔚然成风。四是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了。教育部2007年对我市各区县初中课改年级实验教师的问卷数据表明:84%的教师是本科及以上学历,14%的教师是大专学历。71%以上的教师具有一级或高级职称。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65%的教师会经常参加学历或非学历进修,80%以上的教师会参加教研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同事分享经验、讨论问题。8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会采用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商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60%以上的教师会主动查阅资料,大部分教师会通过观摩他人的课、与同事讨论以及听专家讲座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新了。一是学校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研制出台了与课改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教学常规管理由传统的管理方式走向课程建设、课程领导和课程经营。二是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和谐。课堂上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初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取得良好成效。三是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单一评价改为多元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关注个性发展,既注重结果与效益,又重视过程投入。大批初中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改变了观念,培育了学校文化,办出了学校特色。
三、反思不足,查找差距,推进课改健康发展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一是继续推进均衡发展。尽管我市近几年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八力度,广泛开展“讲师团”、“送课下乡”、“学校结对”等活动,发挥优质学校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及辐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支持农村地区学校的课程改革。以促进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均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全面落实课程计划。课程改革建构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育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的积弊,使应试教育的影响挥之不去,一些学校依然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课程教学计划的落实大打折扣。三是加强课程评价研究。应试教育“高烧不退”,社会舆论还在为选拔性考试推波助澜,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评价、学业水平评价和中考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改进,但是还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四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而可喜的变化,这一“变化”仍在进行中。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等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实现“高效课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