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009-07-20王富玉
王富玉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和对贵州殷切期望的重大任务。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蕴藏了丰富的特色优势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具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巨大潜力。应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加快发展生态富民产业作为全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贵州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应当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对贵州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即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重视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和对贵州殷切期望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界定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准则和目标,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早在1988年,胡锦涛同志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就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是我国贫困地区对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探索与实践。2001年,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2月,他在视察我省时又进一步强调:“贵州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总体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因此,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要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这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指示,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对贵州生态与环境建设一以贯之的高度关切,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一定要不负重托,高举科学发展旗帜,扎实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加快发展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历史性跨越,就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是指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省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80元,只相当于全国的58.3%;按新的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还有604万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8.4%,占全国同类人口的七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但比全国平均水平晚了8年左右,是最后一个跨过1000美元的省份。因此,要实现历史性跨越,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尽快将我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设生态文明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要求和保障,必须与实现加快发展的其他目标任务协同推进。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蕴藏了丰富的特色优势资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具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巨大潜力。应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加快发展生态富民产业作为全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面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加强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的后续政策,作出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生态建设的安排部署。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重点是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这样的宏观环境,对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是事关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跨越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增强环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的根本保证。
环境是生产力、生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从全球发展的趋势看,以绿色竞争力指数为例,2008年与2006年相比,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美国分别从第14位、28位下降到第21位和39位,我国从第94位下降到第105位,排名在前10位的大多是北欧国家。这说明,生态环境在区域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贵州历史上没有台风,没有沙尘暴,没有大地震,是一个生态安全的省份。从贵州长远发展来看,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瑞士、新西兰、美国的夏威夷,以及我国的海南三亚、云南丽江、福建三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依靠生态环境取得高速发展的成功实践,为贵州提供了成功的借鉴。依托生态优势,挖掘生态产业潜力,不断增强生态综合竞争力,正是实现贵州实现“后来居上”的希望所在。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生态基础较为脆弱。我省的生态区位重要,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特点,东部地区在40%以上,黔东南州为62.78%,最高的榕江县达到68%;西部的毕节地区、安顺市、黔西南自治州部分县市森林覆盖率不足30%。我省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严重的省份,喀斯特岩溶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31万平方公里,占贵州岩溶面积30%,而且还在以每年2--3%的速度扩展。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单位在建设中未落实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工作,一些建设单位将水土保持方案只作为项目立项的通行证,一旦方案通过审批、获得开工许可后就将其束之高阁,施工中乱挖乱弃、随意占压和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普遍。小型矿山乱开乱挖时有发生,未实行生态补偿的矿区较为普遍。
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我省是国家西电东送和发展煤炭重化工的基地,火电项目的投入运行将会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开始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水污染情况仍较严重,乌江干流、支流和一些主要湖泊的水质基本呈V类或劣V类水体,远未达到功能水体标准的要求。
产业结构性问题导致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我省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大,产业结构重型化,电力、高耗能及相关产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较大,特别是目前电力和高耗能产业相对集中的黔西北地区污染强度进一步增加。2006至2008年全省仅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进度的48.05%。
传统思想意识仍影响较大。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以及传统的工作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干部的思想,缺乏对发展生态产业的重视和推动。有的认为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首要的目标是发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为时尚早。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注重招商,缺乏选商,较少考虑对当地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
体制机制性障碍较为突出。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当前我省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林权制度改革亟待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政策不够完善,林农难以根据市场需求有效开展经营活动。二是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亟待完善。目前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主要体现在建设项目上,而在区域的决策机制基本上还未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管理和分工协作。三是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亟待建立。环保重点工程和重点区域工程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缺口较大,导致工程进展缓慢,部分重点流域治理工程项目还处于启动阶段,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污染治理欠账较多,现行政策难以支持企业防污治污。
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的潜在优势
气候资源得天独厚。贵帅l的气候资原孕育着旅游生态的比较优势:一是温度适宜。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cC~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是22℃~25℃,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适宜旅游的天数长达240天。二是湿度适中。年平均降雨量1100至1400毫米,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三是风速适度。夏季平均2—3米/秒的风速,适合人体散热,对旅游者出行和活动十分有利,使旅游舒适性大大提高。四是紫外线少。贵州的紫外线辐射属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五是空气清新。降雨丰富、夜雨多,大气悬浮物少。六是海拔适宜。据生理卫生实验研究表明,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是500~2000米,我省主要旅游景区的海拔在600~2000米,处于最佳位置。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中药资源丰富,多达3940余种,优势突出,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我省土壤质地疏松,排水性好,富含硒、锌、锶等有益微量元素,是优质茶叶的重要产地,全省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600余种。
山水风光神奇秀美。贵州作为世界上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王国”,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全省现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4个国际性生态博物馆、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5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原生态文化丰富多彩。我省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都相当丰富。17个世居少数民族蕴藏着古朴淳厚的历史传统和绚丽多姿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各民族建筑、服饰、语言、节日、习俗、饮食、婚俗、祭祀、歌舞等,加上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多彩独特的“文化大观园”。全省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7座古城、1.8万个民族村寨。
交通区位优势正在形成。贵广快速铁路开工建设,上海经贵阳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贵阳至成都、贵阳至重庆、贵阳至南宁等快速铁路已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已启动前期工作;厦蓉高速贵州段、沪昆高速贵州段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县县通高速”的宏大工程已经启动;六盘水机场、毕节机场、黄平机场、遵义机场及扩建贵阳龙洞堡机场的有关工作已经开展,正在形成现代综合交通体,贵州正在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年的改革探索,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成功的实践。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
“生态立省”向“环境立省”的战略转变,环境保护与治理日趋加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到130个,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比1979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建设的重要决策,促进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兴起,一些地方和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已取得明显成效,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服务业蓬勃发展,2008年旅游人数已达8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53亿元。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更好地强国富民、更好地富民兴黔。从近期来看,应着重解决制约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央要求又符合贵州实际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要使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转化成为领导干部普遍的自觉行动。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区域和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富民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从长远来看,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人民群众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能源资原节约成效显著,产业布局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产业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态优势显著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夯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最大的力度抓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一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着重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进行监管,特别要加强对煤、磷、铝等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
保护。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好饮用水源地环境,着重加强对县城以上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部门联动机制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三是严格规划环保政策。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环保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重点流域、开发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建设中,要先期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大力强化生态整治。一是加强生态修复,增强生态涵养能力。抓好我省55个县全国石漠化治理试点工作,有效治理石漠化,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加快推进城区周边山体绿化和高速公路沿线山地森林植被改造;加大对大中型水库、重要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地带的生态修复力度。二是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整脏冶乱”活动,加强城镇区域噪声污染防治和饮食业油烟污染监控管理。三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的村寨整治应率先推进、创造经验;推广遵义“四在农家”的经验,发展生态农业示范村,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推进农村能源问题的有效解决。
努力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一是全力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为重点,加快实施重点城市和中心城镇能源改造和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提高城镇使用清洁能源的比例,降低城镇居民的煤炭消耗量。二是切实加强对农村能源利用的改造,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新建沼气池,减少薪材、煤炭的用量。三是鼓励发展生态建筑,发展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建筑物,积极探索各种生态型居住方式,扎实推进生态农居建设。
抓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以最大的决心抓好能源资源节约。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适度集中、合理集聚、集约高效的原则,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配套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长产业链,加强对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强化节能管理,挖掘节能潜力。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节能,推广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装备,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二是紧密结合省情实际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扶持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加快发展,使工业结构逐步“减重增轻”,切实降低全省总的能耗水平。三是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配置,依靠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综合能耗对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多、技术水平低的企业,要坚决拒之门外。
着力培育绿色消费模式。引导、规范生产和消费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态消费习惯。倡导节约资原、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保护环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规范。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生态产品,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全面治理“白色污染”。
寻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依托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生态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高效农业。要积极探索适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使我省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农产品基地。一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实现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茶则茶、宜药则药、宜果则果,靠7.5%的平地“饱肚子”、92.5%的山地“挣票子”。二是着重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选准主导产品,建设一批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高效生态农产品基地。三是大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突出“扶优扶强”原则,以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努力打造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一是装备制造业要形成发展合力。充分利用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资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较轻的优势,按照“靠军工科研生产提高水平,靠市场竞争壮大实力”的发展思路,以贵航集团等军工企业为龙头,对全省机械行业进行优化组合。二是资源型产业要提高发展水平。着重抓好煤化工、磷化工、铝加工、煤磷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大力延伸产业增值链和劳动就业链,有序发展利用效率高、规模效益好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三是传统优势产业要巩固提升。调整卷烟产品结构,提高中高档品种比重,使卷烟工业的整体实力和效益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实现从烟草大省向烟草强省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和巩固茅台酒的“国酒地位”,整合白酒生产资源,全力打造“贵州白酒”品牌,最大限度地占领国内外市场,提升贵州白酒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是民族制药要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实行农工一体,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步伐,重点培育和发展依托中心城市的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潜力广阔的优势产品。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一是抓好旅游与文化融合。充分利用我省文化资源所具有的鲜明民族特色和悠久历史渊源,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努力挖掘文化优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切实增强文化表现力和旅游吸引力。二是抓好软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搞好景区景点、公厕、宾馆、酒店、加油站、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的卫生,不断提升我省旅游景区的品质和形象。三是抓好产品多元化。大力开发配套的旅游商品、演艺、娱乐等配套项目,不断拓展新型旅游业,按照国际标准开发一批高水平的度假旅游区,利用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开展避暑旅游,利用地热资源开展温泉度假,使我省旅游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四是抓好市场营销。发展好“注意力经济”,搞好各类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扩大贵州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宣传推介的针对性、实效性。
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共识,抓好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和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提高各级党政领导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要积极发掘和建设生态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和提炼传统的生态文化,通过发扬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和科学决策。各级党委、政府应对本地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部门、地区之间的行动。及时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作出部署。要在正确政绩观的引导下推进科学决策,推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决策咨询和听证制度。加强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区域发展各项规划之中。
建立健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干部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绩作为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资源科学合理开发、环境建设与保护、民生的改善等纳入考核内容,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二是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对区域生态功能重要、生态保护建设任务重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地区给予扶持和补偿。杜绝“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出现。三是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政策,落实资金投入。鼓励银行贷款向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倾斜,引导和激励民间资金、外来资本投入生态产业。
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立足于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在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着重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以及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关系。
加强生态法治。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标准、技术体系,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各地应结合实际,借鉴推广贵阳市的做法,制定建设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决不允许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宣传规划,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站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活动。要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科普知识,适时发布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