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困生的转变
2009-07-20吴学仁孟海霞
吴学仁 孟海霞
一、相信每片树叶都是精彩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能力,只是这些能力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的组合存在,使其智力也具有各自的特色。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应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本着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生的教育原则,寻找和发现每个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他们的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有教无类,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未来的人才,对他们的些许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对于他们的粗心和过错,教师应宽容对待。此外,教师也不能用固定的人才模式来观察学生,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应该是持续发展的、多规格的,因此,教师要为各具特色的学生选择最佳的发展方向,并尽可能地提供好的发展条件。每个生命都是多样的,生命的多样不仅表现在智能方面,还表现在其发展速度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他们每个都有自己的精彩,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发现和遵循孩子的这种发展规律,并对每个学生都抱有信心,尤其是学困生,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要相信他们定会有所作为。教师要主动地、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的组合特点,从而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其人生价值。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珍爱他们,就是珍爱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
专注才能发展。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可能多的表现机会和条件,特别是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待问题提出后,应尽量让各方面发展欠佳的同学先发言,而让知、行、情、意各方面发展较优的同学做裁判,并进行评价。这样做可以引发同学们的争论,并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氛围中,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矫正他们的不足,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其他同学的持续发展。在交流中,不仅应要求教师和其他同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还要引导学困生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使之树立自信,形成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当然,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善待学困生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中。课余,也可有意识地让他们替老师擦小黑板,或帮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使之走入班级,融入到同学中,从而缩短他们和老师的距离,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并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平衡心态。事实证明,学困生只有树立自尊自信,只有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不断地实现突破性发展。在成长中,制约他们发展的因素很多,而学困生本人缺乏专一方向和专注精神,是使他们在发展途中受挫的主要原因。正是学生个性素养和生命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才使他们的成长各具特点,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漠视这些细微的差异,不在学生发展中的“强项”方面做文章,不给予学生专注发展擅长的时间和空间,而搞“一刀切”、“一风吹”,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困生的成长。只有专注才能有效突破,只有擅长才能形成特长。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唤醒人的自觉、唤醒人对发展的兴趣和热情。作为现代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使他们发现自身的特长,同时还要注意他们是否专注于其中。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并不缺乏发展的勇气和信心,他们最缺乏的是怎样找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然后专注于其中。只有专注、集中、耐心、执着,并追求长期效果,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二、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在科学领域中,可以只有少数杰出的科学家能理解宇宙的奥秘,普通人则可以不必理解其内容,而享受其结果。他人可以替代我们去想、去做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不懂科学奥秘并不意味着不能掌握和应用相应的技术。科学、技术等诸多事业的发展可以由一部分人替代另一部分人去完成,而唯独人文精神是所有人,每代人、每个人“份内”的,不可能靠一些人文精英的辉煌成就来替代普通大众的人文精神。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的思想,但却无法替代我们的思想,思想的财富只能通过思想的方式去继承和受用。我们需要人文泰斗、人文大师,然而,如果没有人文大众,就绝不可能实现“人”的精神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的人文进步。如果这样,科学将是危险的科学,失却人性造成的理智的扭曲必将导致人类的浩劫,乃至毁灭。人文精神的构建是每个人都不可推卸,且必须亲自介入其中去完成的“份内”事。因此,“普及教育”、“义务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即人文关怀。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者,何以能真正把学习者塑造成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呢?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去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古人云,“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应以自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去感召、启发引领、警示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以培养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好学精神。同时,以自己开阔的心怀,做事不走极端的态度,以自身以道事人,而不拿原则做交易的道德原则、以自己因事制宜、灵活通变的教育教学艺术去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独立、能动性的创造性人格,教育他们志存高远,自信自强;修学问,养个性;以俭养德,克勤克俭;慎独自律,内省外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事上磨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此外,还要引导他们相信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要做好走曲折之路的准备。
三、调整认知策略,培养创新思维
认知结构对于一个人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的主要特征在于原有知识概念的概括性、包容性,新旧知识的可分辨度和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学困生在这方面都表现出了较低的水平。学困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很难起到包容和分辨的作用,也不能有效地同化新知识。在教学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会提高知识的概括性、包容性,但同时还要注意适时运用比较法来增强可辨性,并注重学困生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其巩固程度。教育是“让学生动手做的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的科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要在实践中启发学困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的存在,认知策略的迁移就是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影响学困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学困生认知策略的迁移水平,就应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促进迁移。新课程具有高度的开发性和灵活性,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者和利用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具体的认知结构,及时调整教材内容,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观念上的支点,以促进类属学习,提高可辨度。这不仅符合认识规律,也体现了新课程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关怀。教学中不断以丰富课程资源呈现的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知识整合能力,增强对知识的巩固程度。迁移理论强调了练习对学习迁移的重要作用,新课程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增强对学生认知策略的迁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困生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方法与过程强调知识生成的动态过程,要求师生走向“交往“的课堂。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要素中,其核心是“意义建构”在“交往”的课堂中学生思想敞亮,在不断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中,加强意义的建构,这些对促进认知策略的迁移都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