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如何肩负起德育的重任
2009-07-20曹学魁
曹学魁
[摘 要]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教师应当把德育工作置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首位。语文课程在传道培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德育熏陶的基本特质,语文教师更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以肩负起德育的重任。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正己为先、爱生如子、精通教艺,在完善自我的前提下去完善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师 德育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从璞玉开始,有一个逐渐被雕琢的过程。“琢功”的优劣,决定了“器”的大小与品质,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家长、社会期望年轻一代能够成才,实在是拳拳之心,殷切至极;达成这种期望的使命,则更多地落在了学校与教师的肩上,而语文教师则更是义不容辞。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琢工”不良,不善于,甚至忽视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在令人遗憾和担忧。语文教师自觉肩负起学生德育工作的神圣使命,既教书又育人,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件利益无边的大事。一个人的成才,其特质就是 “德艺双馨”,德之于人,犹帅之于军,学艺不精尚可谅宥,而美德不立,则善事不成,恶行难禁。所以,树人的关键在于德育。那么,作为教师,在“授业”的同时就必须非常重视“传道”,必须把“传道”置于“授业”之前,这是被无数教育家证明了的基本教育法则。
语文教师尤其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施德育熏陶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技术课,人为地弱化了语文的德育功能,这是非常令人忧虑的。
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虽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却没有被所有的语文教师深刻理解。“文以载道”,这是一切高尚的文学作品所共有的特征,也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以学习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为基本任务的语文教学活动,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始终不能离开德育的园囿。《荀子·大略》有“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的论述。学生品读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课文,浸淫其间,身心如沐美泉,浃髓沦肌,则可荡涤心垢,洗去品行的秽浊,漂白情操的瑕疵,消去人格的癍点,从而培养出高尚优美的心灵、纯正良善的品行、活泼健康的人格、至正至公的社会道义心和诚信尽职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使之成为纯美的社会良心表达者、淳朴道德的实践者,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语文课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话题。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所精选的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那么,语文教师要真正肩负起学生德育工作的崇高使命,必须找到怎样的切入点呢?
首要,要正己为先。“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是“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人,正己方可化人。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师“四个一”的要求非常精粹,他所提出的“一腔学问”是对语文教师渊博学识和丰厚的语文素养的概括,道出了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广的文化底蕴。同时,“一表人才”就是对语文教师知识渊博、修养完善、人格崇高、个性健全等要求的通俗表达。再加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语文教师就具备了完善的启发力和感召力,就有了在举手投足、嬉笑怒骂之中感染学生的无形魅力,他们将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钦佩和学习的榜样。这样的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可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润物于无声之中,化人于不经意之间。因此,语文教师要真正肩负起学生德育工作的神圣使命,首先就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学问的人,有人格魅力的人。
其次,要爱生如子。语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有满腔的热忱,要把语文教学的三尺讲台当作神圣的殿堂,对自己所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子女般的爱心,这是做好教师本职业工作,真正进行有效德育的心理前提。一个安心于教师职业,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生事业的人,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心理状态,而且必须做到恒久不渝。古代圣贤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如关爱和呵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护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时时处处把自己置于学生父母的角度,用真诚、无私的爱心去关护他们、教导他们、帮助他们。一个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心,对他们的成长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的。一切圣贤言教和现代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广博无私的爱心是人类最具有崇高价值的唯一情感,也对任何非理性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彻底的摧毁力。那么,肩负着学生德育工作重任的语文老师,就不能不对学生满怀大爱。
第三,精通教艺。人们把教育与教学称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与其他普通意义上的艺术门类有着许多的相似点,它所造就的“作品”是人的德能,只是抽象一点罢了。作为艺术,语文教育教学还离不开一定的技能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完善的教学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同时也是构成教师魅力的重要元素,但如果仅仅具备这些,则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无非处于三个层面:优秀的语文教师、合格的语文教书匠、拙劣的语文授课者。三类老师数量上的比例大体构成了纺锤状形态,更多的语文教师是良好的考试训练教员。后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仅仅在于对“教艺”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而与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因为他们缺乏或者完全没有前述两个重要品质,即完善的个性修养和对学生的无私爱心,而沦为一种以教书为职业,谋求名利和解决自我生存的人。这是语文老师个人的悲哀,也是我们教育事业的隐忧。笔者所主张的,是期望所有语文教师都能完成自我解放和升华,在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教艺水准的同时,也完成内心的革命,并满怀爱心地从事语文教育,从而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完善学生。
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灵魂就是德育,语文教师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力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真正树立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做到德育为先,以真正肩负起学生德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林治金.语文教育名家评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3]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4]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瑢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