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去浮华,让探究走向有效
2009-07-20李娟
李 娟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之梦》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比喻: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于农民,车间对于工人。的确,这些都需要讲究效益。笔者认为,经过一堂课或者一个阶段的教学,对于语文学科,学生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取得明显的学习收获,并在语文学科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语文素质都有明显提高,这就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内涵。那么,怎样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呢?语文教坛众说纷纭,而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一、探究的意义要明确
新课标要求“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求知领域的过程”。不少教师便认为不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就不能算是探究教学,不搞探究教学,就不符合新课改理念。于是,探究学习成了一种追风的时尚,不管问题值不值得探究,不管探究的形式有没有实效,大大小小的课堂都充斥着“探究”。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课堂增添了勃勃生机,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革。然而,不少探究活动往往表面繁华热闹,实则内容浮华空虚。叶圣陶先生说过,“无论学什么学科,都应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我们一定要明确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它的意义何在?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研究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进行学习,对语文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学生的角度看,探究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师的角度看,探究性学习需要语文教师由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只有明确和把握了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才能搞好语文探究性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探究的过程要有效
1.让问题探究更有价值。孙春成老师在《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中说“创新始于问题。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孙老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在探究学习中,“问题”是学习的载体,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如《雪地上的书》这一课,让学生对题目质疑,学生很容易提问:“书”是什么?谁写的?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抓住这些有效问题作为切入口,一下子就会扣住学生的心弦,促使他们学习课文,把握标题的深刻含义和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认识到“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此环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所提问题的研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增进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阅读文本,提出问题,老师收集问题,确立重点、难点,课上选择来自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组织讨论。胡明道老师曾说过,“我们的教学过程观要转变,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思考怎样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她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位老师教《天上的街市》时,一位学生就问:“那颗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流星速度很快,为什么不用“跑”或“闪”呢?学生的头脑就像一个个等待点燃的火种,而教师就是点燃火种的人。
2.让自主探究更充分。从微观上说,阅读行为是阅读个体从读物中汲取和消费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不容偷懒,别人无法代劳。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探究的可贵。自主探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这是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通过与文本的有效交流,正确解读,品味生活,达到不断提升,逐步丰富心智内涵的目的。一位老师教《窃读记》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文章讲述了窃读时的几次经历?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每次窃读时,“我”的心理感受怎样?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为什么会窃读?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得不理想,老师让学生再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要求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这样的指导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不自主或者流于形式或者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3.让合作探究更实在。当前通过课堂教学贯彻落实合作探究理念的普遍做法是建立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6名学生组成,每位组员都有不同的角色分配。其中有人主持,有人发言,有人记录,可谓组织严密,运作有序。但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却招来了四面八方的质疑。很多教师认为这样的探究学习徒有热闹的表面形式,却掩盖不住缺乏实效的空虚本质。我们怎样才能让合作探究变得切实有效呢?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应该具备以下因素:合作探究必须根据学习的实际需要而展开;问题的提出必须具有探究的价值;学生要明确分工,作好记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方法的指导,如教会学生怎样做记录,或抓住要点做简要记录,以及如何利用简要的记录做汇报发言;师生共同制订科学的评议方式,注重学生合作过程及方法的评议;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学习的贡献度;关注学生讨论的焦点、深浅度等。在交流讨论结果时,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学生个体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肯定学习小组的集体成果,以此激励合作,保证集体学习的实效。
4.让迁移探究更深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还要求学生能将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感受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形成迁移能力。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课外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中探究创造,促进语文学习更为深入,使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更强。
迁移探究可以链接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建议学生读《水浒传》写喜爱的人物评析,学习了《最后一片藤叶》后,指导学生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让学生领悟“欧·亨利式的结尾”,体会“含泪的微笑”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这种同类作家作品的横向探究,既艺术地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需求,也使学生的文化层面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与提升。迁移探究可以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如学习《黄河颂》后可以分别让学生以“悠悠黄河美”、“拳拳黄河情”、“久久黄河魂”为选题去搜集资料、整理文萃。迁移探究可以以课内文章为依托,以读促写,如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后,可以让学生模仿1~3段去写自己所听到的自然界最美的声音;学习诗歌《木兰诗》后,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填写空白,补充画面……迁移探究运用得当能够检验阅读效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
实施有效探究,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探究为原则,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寻找作品美的同时,也在寻找建立自己的思想。我们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追寻,因为追寻的过程远比追寻的结果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