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09-07-20郭夏青
郭夏青
[摘 要]“合作—探究”以“合作”和“探究”为核心理念,着重强调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认知的主动建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特定的场景、多样化的活动,启迪心智(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合作探究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终身学习”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新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被国人所认同。通过新旧教材及理念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材除了自身内容上存在偏深、偏难、偏旧等缺陷以外,在教法的使用上,教师的“灌输式”、“注入式”等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在学法的指导上过于呆板,导致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单一,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获取知识、发现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品质。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力求解决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对一些教学模块的教学体悟及设想略述一二,以供大家商榷。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
“合作—探究”教学中应强化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体验合作探究过程、成功的快乐,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地体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以在合作中感受平等、尊重、和谐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价值,从而在探究中增强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技能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自学探究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能涵盖全局,辐射全课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开启学生的心灵,并形成教学的切入口。创设情境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探究时间,让他们自学探究。学生的自学探究有一个学—思—疑—问的过程,只有把这四个学习要素连结在一起,才会给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其目的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的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是要相信学生,给他们以自学探究的权利。例如,在新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节中,学习了Fe2+ 和Fe3+的性质后,就可以问:为什么苹果削皮不久后,颜色就会变锈呢?这一问题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了一颗石头,激起了疑问的浪花。然后点拨Fe2+ 和Fe3+的颜色,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得出结论: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了三价铁离子,所以呈黄色。因此,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以防止二价的铁离子氧化。通过这样的自学探究,学生就能较好地应用和延伸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且求知欲望特别强烈,课堂氛围也很活跃。为了激发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景要有“新”,要链接最近发生的事件,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要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趋势,向学生传达最新的信息。否则,学生就不会感到有新意,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2.问题情景要有“奇”,设计的情景要使学生感到不落俗套,有新奇之感,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这样,学生听了后,就会由新奇感受唤起探究欲。
3.问题情景要有“趣”,教师必须多学习、多钻研、多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出色地创设好问题情境。
4.问题情境要有“梯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引导发现,实践探究
众所周知,化学学科是一门既充满无穷乐趣,又深不可测的奇妙学科,表现为学生可通过动手实践感知化学变化的微妙,但又涉及许多深层次的抽象理论以及与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的学习障碍。那么,应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并为学生打开探究的方便之门。我们主要探索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通过教师的灵活组织,启发学生逐步从特定的情境中概括出具体问题,然后再动手尝试、实践解决,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化学(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内容:①切一小块钠观察切面;②用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③切一小块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④切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要求: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结论。(学生开始实验后,都怀着强烈的兴趣进行观察记录。这时就可以鼓励同桌的两个学生展开讨论,并相互补充。)
实践探究:由学生归纳、整理钠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如:①由钠的燃烧与钠露置于空气中现象的不同得出钠与氧气反应时因条件不同导致产物不同的结论,从而对学生进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教育。②钠与水反应的讨论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对于钠从不规则的形状转变成闪亮小球的现象,学生在讨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表面张力现象,所以要从他们的经验出发,用玻璃片上的水银珠、荷叶上的水珠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钠已融化,从而就可以发现钠的熔点不高,低于100℃,而且发现此反应为放热反应;③在学生描述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时,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有局部变黑现象,那么,教师就应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有的现象是偶然观察到的,因此,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能量使生成的氢氧化铜部分分解的正确结论。
三、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在提出问题后,就要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决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完整地告诉学生。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而对学生自学探究过程中的疑问则要采取师生互动的合作方式进行解疑点拨、归纳总结,要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其交际能力,从而实现互相启迪,丰富知识,提高协作、表达能力等。我们把合作探究的形式分为三种,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这三种形式分别为: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大家交流意见所形成的气氛与互相启发的影响,使得每个参加者的思维都进入了最佳状态,因而产生了最佳的群体合作效应。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在实验中采取了不同的合作小组结构形式:①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②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编组;③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④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以集中解决难点。让学生在“合作研讨”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寻求答案的思维流程,在合作探索中去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形成过程,从而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或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总结规律,提高对新知识的理性认识。从中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善于汇聚集体智慧的习惯。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时,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而要让学生与学生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当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干什么?回答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好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学生探究中的疑问,强化他们的合作探究。教师要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可以提出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等;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但是要避免直接呈现答案。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而言,如只强调交流与质疑,后进生就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质疑与交流就变成了优生的表演;只强调个性发展,有些学生就不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放任自流;只强调创新,就可能会减少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本应掌握的“双基”。
2.对教师而言,如只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就容易使教学处于“放羊”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调控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影响,教学过程仍然放不开,往往在学生探究正浓时草草收场,且教师参与过多,缺乏深层次的引导等。
四、拓展延伸,创新探究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然后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然后布置分层性作业。如练习题的设计要立足于生活实际,既要巩固所学知识,又不至于简单地模仿练习,要设计一些多角度的练习,即开放式的练习,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练习的层次要分为三个左右:①基本练习;②综合变式练习;③深化发展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所处的层次,选择不同的练习。例如,在化学(1)氯气一节的教学后,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用胶头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 NaOH 稀溶液中,发现红色消失,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假设一:_________________,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假设四:_________________。①请你根据上述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至少要写出二种假设。②请你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并证明你的假设。要求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这样的题目更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开放性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然后做出判断,找出有哪些可能的因素,各因素的可能性怎样,并提出可行的检验方案,然后再对自已的假设进行验证。这样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以及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这些都是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拙见。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配合默契,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体现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行动起来为培养和建构知识、能力、人格型的全面的学生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曹骅等.中学探究性教学案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宏.教学新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