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困惑:睡前故事,为什么只要妈妈讲?
2009-07-20彭雁飞
彭雁飞
我家果果2岁多,有个睡前听故事的习惯。
可是,前些日子我出差不在家,晚上为讲故事竟然闹了一场风波。那天晚上,果果边打哈欠边对爸爸说:“我想睡觉了!”他于是自己爬到小床上,大叫:“妈妈,来给我讲故事!”
果果爸丝毫不敢怠慢,跑到书架前,随便拿了一本书跑过来:“好的,我来给你讲故事。”然而果果刚听了一句,就说:“你的声音一点儿也不像妈妈!”爸爸于是尖起噪子读了两句,果果又闹:“一点儿也不像!”
奶奶赶紧过来:“我来讲故事。我的声音像妈妈。”
“不像,不像。我要妈妈给讲故事!”果果开始坐起来大哭,任凭怎么哄都不听。
爸爸很无奈,扬起巴掌假装要打,奶奶赶紧护着,可果果仍然边哭边叫:“我要妈妈讲故事!”
果果怎么对声音那么敏感?他为什么一定要盯着我一个人讲故事呢?
一点就通
1孩子要睡觉的时候特别需要安全感。孩子与母亲之间由怀孕就开始建立起来的血肉相连的情感,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舒适感和安全需要。
22~4岁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孩子对秩序的坚持往往达到固执的程度,并非他们不听话或存心作对,而是他们以为世界就是以不变的秩序存在的。这是由他们简单的“直线式思维”决定的。
3不仅仅是妈妈的声音,妈妈的气息、体温,甚至习惯动作,都是让孩子感觉安全的不可更改的秩序。
父母智慧
1利用秩序敏感期的特点,让孩子建立起有条不紊的生活规律,如吃饭和睡觉定时、定点、定量等,培养孩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
2通过培养孩子有条不紊的做事方式,使孩子建立起对环境的控制感和自信心。
3在4岁前后,有序的生活习惯已经巩固,此时可以偶尔做适当变通。让孩子开始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
特别提醒
1来自母亲的安全感是孩子建立对人和对外界信任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建构孩子自我意识的基础。所以,至少在孩子4岁前,母亲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亲自抚养孩子,陪伴孩子。
2孩子通过日常熟悉和掌握生活秩序来认识事物,熟悉环境,有秩序的生活让孩子安心。孩子的天性是要求有秩序的。违反了正常秩序,孩子就会焦虑不安,甚至要求当即按秩序重来一遍。
3孩子对秩序的敏感常表现在对时间顺序、行为顺序和物品空间位置等方面。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经历,会成为日后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如果父母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在认识各种事物的关系时就显得混乱和盲目,处理应知应会的日常事务也会比较困难,原因就是在他的头脑里没能构建一个基本框架来辅助他们的认识和行为。
所以,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要悉心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建立有序的生活时空,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