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复习指导成为学生愉悦的智慧之旅
2009-07-18王晓力
王晓力
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第十册安排了如下习作内容: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读例文《拔河》及批改提示练习修改自己写过的作文,注意把活动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写具体;按“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比赛;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地记述一次参观、游览过程;用一两个具体事例写身边的一位小能人;介绍一位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把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产生的无穷遐想和美妙想象写下来。
细心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七次习作练习无不与细致观察有关,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写好观察类作文乃是本学期习作练习的重点。据此,笔者在安排期末习作复习时,整合了七次习作的材料(教材中的例文、习作提示、要求及学生习作),上了一堂精彩的习作复习指导课,师生均受益匪浅。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请静下心来,读一读本册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想一想这几次习作练习有什么共同点?
生静读默想,过了大约十五分钟,同学们陆续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认真观察、写出特点”应该是这学期习作练习的重点。
生2:这七次习作内容都要求我们留心观察,先观察后写作,没有观察的铺垫,就无话可写。
师:是的,你们真了不起,从这几次习作练习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观察。
生3:习作1《二八月,看巧云》就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观察至关重要,只有对某一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才能找到习作的“源头活水”,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我借鉴了这一方法,写了一篇题为《跳绳》的作文,其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我读读行吗?
师:可以啊!大家仔细听,用心想,待一会儿咱们对这篇作文进行点评。
生3:只听“嘟”的一声哨响,同学们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四周只能听到绳子快速甩动的“刷刷”声。我不禁也拿起了绳子,可惜没有跳过去。这时,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倒在地,转脸向旁边一看,只见一位女同学,眼睛平视前方,两条胳膊有规律地甩动着,一连跳了十几个,真是厉害,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再瞧那位“难兄”,目光呆滞,干脆坐在地上不跳了。我心里不服气,再一次咬牙,猛摆一下,使劲儿往上一蹦,终于跳了过去,实现了零的突破……
生4:写得太好了,这说明你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
生5:这一段写得真精彩,拟声词用得准确,生动地再现了活动场面。我平时也知道要好好观察,可是一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正如学完“习作2”以后,我写了一篇日记,题目是《为墙壁美容》。
今天,王老师让我们为教室的墙壁美容——清理墙壁上的旧纸等杂物。分好任务之后,我们就认真地干了起来。大家撕的撕,擦的擦,先是很快地把低处的墙弄干净了,接着再搬来桌子和凳子,站到上面,把高处的花花绿绿的纸条撕掉,把墙洗干净了。可是还有些纸条因为粘得很牢固,很难撕。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最终纸条都被我们撕、洗掉了。
写完之后,我把这篇作文读给爸爸听,爸爸说太空洞。
师:是的,这篇作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出了几个撕、洗的步骤,但是忽略了具体的方法、动作,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写作文,切忌一句话了事,而应在原来的基础上,把每一个步骤,按照当时的情况具体地描述下来。可以重点写一写劳动的场面及撕、洗时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经过。如在写撕、洗粘得牢的纸条时,可以这样来叙述:有些旧纸张清理起来比较容易,而剩下一些粘得非常牢的纸条,久攻不下,大家颇费了一番脑筋,想出了各种办法,有的用刷子刷,有的用钢丝球擦,还有的用小刀轻轻地刮,这些方法很奏效,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很快就把那些顽固的纸条“消灭”干净了。
生5:我知道了,这就是您平时常说的“细节描写”对吧?
师:是的,有些细节描写,虽然没有多少优美词句,但它能够生动地再现生活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6:老师,我还想给那篇作文提个建议,我觉得文中用“洗”不够妥帖,我们教室的墙壁涂的是乳胶漆,怎么可以用水洗呢?
生7:对,应该把洗改为“擦”更好。理由是“擦”说明不光要除去墙上的灰尘。还要保护墙壁,这样更符合事理。
师:是呀!刚才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个“洗”呢?写作文还要学会联系生活和语境,推敲词语,力求表达准确。
生8:我认为写观察作文还应该紧密贴近生活,作文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这样读了以后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这儿摘录了花源同学写《醉酒老爸》中的一个片段:
爸爸很晚才回家,一进门便带来一股难闻的酒气。再看他满脸通红,眯着眼睛,一摇一摆,真像一只喝醉酒的猴子,样子滑稽可笑。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踉踉跄跄地晃进屋子,“扑通”一声躺倒在了沙发上。我心疼地看着他,对妈妈说:“唉,爸爸又喝多了。”妈妈听了,无奈地摇了摇头。
生9:这段描写形象地再现了爸爸喝醉酒后的神态、动作。作者在观察时还不忘加以丰富的想象,如写爸爸“满脸通红,眯着眼睛,一摇一摆,真像一只喝醉酒的猴子,样子滑稽可笑”。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们一下子想到了人醉酒后的醉态。
师:这也就是我下面将要和大家交流的“观察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想象就是根据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与之相关的联想,观察时加以想象,使实在的事物更加形象,使生活的情景更加生动。如郭娇同学在学习“习作7”后,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多变的盛夏》中写道:太阳越升越高,天气也越来越热,火辣辣的太阳把大地烤得像个大蒸笼,整个世界变得无精打采。柏油路面都晒化了,远看像一条小溪,路两旁大树的叶子都被晒蔫了,小草低下了头,花儿也萎靡不振,“知了,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更让人觉得心烦意乱。
生10:这个片断虽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但是她把烈日下的景物描绘得形象逼真。
生11:郭娇同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热的程度,特别是把晒化的柏油路比喻成一条小溪,让我一下子就能感觉到真是太热了,这与题目“盛夏”相照应。
师:这段话写得好,与作者在观察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分不开。
师:刚才,咱们通过研究、交流知道了写好作文需要观察,而且观察要抓住重点,展开丰富的想象等内容。其实,要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我们还应该考虑写作的顺序,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采用怎样的结构,是“总分关系”、“分总关系”还是“总分总关系”。张文同学们的作文——《云台山游记》,结构就非常清晰,让我们来看看习作中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我们全家跟随旅游团去河南省的云台山游玩——我们先去红石峡——我们随着导游踏上了云台山小路——红石峡最著名的景点是“鬼洞”——接着我们去了潭瀑峡——最
后去老潭沟——下午五点左右,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风景如画的云台山。怎么样,是不是条理很清楚呢?这就是小作者写作顺序安排得好,虽然她写了这么多景点,但也感觉不到杂乱。
生:哦,我知道了,写观察类作文还有这么多学问啊。老师你给我们一点时间修改这学期写过的几篇作文,行吗?
师:很好哇,咱们可以借鉴刚才探讨的习作方法,结合自己的习作进行针对性地修改,修改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咱们再交流。
下课铃响了,学生根本没有休息的意思,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饶有兴致地修改着个人习作……
【课后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和成长的促进者,要求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有机地结合和促进,既不能让“学”围绕着“教”转,也不能让“教”围绕着“学”转,要使师生两个主体在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奔向教学目标。从这堂习作复习指导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已潜心研读过教材,并且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进行有机整合,明确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学会观察,写好观察类作文。对教者来说,这个“目标”是心知肚明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隐性的。(教者没有像传统的习作复习指导课那样,在上课伊始交代“今天我们复习作文”“这学期习作练习的重点是……”等内容)它是在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中形成的,老师将七次习作练习内容整合在一起,安排学生静心研读,促进学生异中求同—写好观察类作文。此时,学生自然会产生认知矛盾:“怎样写好观察类作文呢?”教师利用这个矛盾串起整堂课的教学脉络。这定然打破了课堂的平静,激起探究的欲望,荡起了学生智慧的涟漪,“调”出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生成了亮丽的习作方法。
在复习指导过程中,根本看不到“写观察类作文要………‘写观察类作文应该注意……”“写观察类作文必须……”的强制与灌输的痕迹。只是在和谐的对话中以“文”导评,评中悟“法”,以“法”导改。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实现了习作方法的建构:认真观察,写出特点;抓住细节,描写生动;观察与想象相结合;顺序结构是谋篇的支架。这些方法的习得是在无痕的动态中生成的,是真实的,也是充满智慧的,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是深刻的,更是美丽的。
因此,在习作复习指导对话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切磋、碰撞,必要时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对同学们的看法、认知,教师必须予以评价、分析、批判。当然,对教师的评价、分析、批判,同学还可以再评价,再分析,再批判。同学与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批评、鉴别、欣赏,从而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这样的“对话”才能使课堂掀起波澜,才能让习作指导真正成为学生愉悦的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