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填蕴深意 通感表真情

2009-07-18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命题作文呼唤命题

李 光

近几年的各地中考作文试题中,半命题作文占着相当的比例。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部分命题权掌握在考生手里,拟题、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相时的自主权,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2008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作文试题,以半命题形式出题,或多或少反映了中考命题的一种趋势——话题作文“过滥”、“过泛”,其直接影响是:一来削弱甚至取消了审题能力的考查;二来是为宿构、抄袭之风大开方便之门。而半命题作文则可以把学生的写作指往更明确、更具体、也更容易发挥实力的方向。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有的是欢快的,有的是凝重的;有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有的是心灵世界的肺腑之音;有的声音飘动着明亮的希望,有的声音荡漾着温暖的柔情……凝神聆听,你会突然间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和谐的音符。

请你以“聆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学校名,

准确地说,这是一道角度开放、启迪性强且富有诗意的题目。这个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具备观察生活的慧眼,聆听生活的慧耳和思悟生活的慧心。

“聆听”是动词,可以理解为听觉的感受、心灵的感悟、视觉的感知等通感。考生面对这样的题目,可以结合材料的提示,从多种角度发散思考,选择自己适合的能表达出真情实感的鲜活素材,然后选取一个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虽然角度很开放,但不等同于海阔天空随意写。导语中的“美妙”与“和谐”两个词语是文章构思立意的题眼所在,也是文章的诗意所在。

“聆听”的对象应该是积极的、具有人文意义的,而不是平庸低俗的;聆听的内容也应是蕴藉深刻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的。体会到这一点,考生在构思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万物以及自己的生活过往进行回忆,也必然会产生种种思考。此时“聆听”自会升华为“感悟”,考生的聆听过程也自然地转化为思考过程。

半命题作文是中考作文的一种常见命题形式,是中考作文复习的重点之一。因此,掌握半命题作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就变得很重要了。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填补题目的空缺内容,这也是写半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填补空缺的过程也是审题、选材、立意的过程。补充的词语尤其关键,一般来说,补充后的题目很亮眼,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如,上面这道作文试题,聆听对象的确立,就很能反映考生写作立意的高下。

考生要考虑命题者的意图,要仔细琢磨试题的提示语。提示语中通常都会有隐含信息,就拿上面的这道中考作文题来说,它给出的材料已经告诉我们,有些声音是听得见的,还有一些是听不见的,但同样可以聆听,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这就要求我们考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选材的范围、思路。填补题目空缺时考生需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明确缺少的是词组的宾语部分,补题时切入点要小,抓住细节,写深写透。

写作时,我们可以从实人手,采取“有声策略”,也可以从虚入手,采取“无声策略”。

比如实写,大自然的龙吟虎啸,马嘶狮吼,莺啼雀啭,乃至于飒飒风声,轰轰雷声。绵绵雨声,潺潺水声,阵阵松涛等等,都可以写进文章,借此传达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最好可以从中升华出一种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的态度,增加文章立意的深度。

但是,这篇作文如果仅从听的表象人手来写,难免会流于平庸,应该从更深层次的方向着手。比如说,社会、历史、心情、自然,这些其实都可以去聆听,也就是说“虚写”最容易出彩。可以“聆听”自然山水,日月星辰,风花雪月,草木虫鱼等的各种“声音”,从中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和丰富的人文情怀;或者充分调动阅读积累。在书中寻找聆听的对象,在品读体悟中与圣贤智哲们对话;还可以通过观察社会的进步现象,去感悟时代的变化,去表现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国家和谐的主题。如,“聆听多彩的称呼”、“聆听地震中的心跳”等。

补充好题目之后,就要在作文内容表达的深刻方面下工夫了,它是作文得分的关键之所在,考场高分作文大多是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的文章,在写作文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阅历,运用自己的眼光去深入思考、挖掘作文的主题,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情,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写出一篇实实在在的文章,切不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不可架空文章写得空洞。

聆听生的呼唤(散文)

在生死关头,对生的渴望胜过一切!

——我是一个汶川地震的幸存者

2008~5月12日下午2:28分,我和其他同学如平常一样,坐在教室上课。

突然,一阵剧烈的晃动,天旋地转,我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讲台上的老师大喊一声“地震了,同学们快跑!”

这是老师对“生”的呼唤,所有人立刻像潮水一样冲出教室。整座教学楼开始崩塌。瓦片、砖头,纷纷落下。

老师在讲台前冷静地指挥着。我在房屋倒塌之前没能逃出去,亲眼看着老师倒在了讲台下。

玻璃碎了,天花板塌了,我奔向墙角,钻到桌下,闭了眼,不敢再看这狰狞的世界,我感觉我正在走向另一个世界。

不知过了多久,声音小了,晃动也停下来了。我迷糊地睁开眼睛。眼前,只剩下碎石间的一线天。

周围如此沉寂,我的同学呢,我的老师呢?

“救命……”我歇斯底里地呼喊,这是我对“生”的呼唤。但外面如此沉寂。没有一丝动静。回答我的只是“救命”的回音。

我绝望地闭了眼,静静地等待着——也许他们就在外面,也许他们正在靠近我的身旁。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这不是我们班“歌王”的声音吗?就算是对“生”的呼唤吧?——他依然用歌声来表达,我真服他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我们开始一唱一和。这是我聆听到的对“生”的最美的呼唤!

天暗了,我们累了,只剩下一片沉寂。

“影帝,影帝……”“哎!”——我知道“歌王”在唤我,可我精疲力竭。

“千万别睡着啦!”

“嗯。”我知道此时睡着了,也许就再也睁不开眼睛了。

“我给你讲笑话吧?”

“嗯。”

原来那些能笑破肚子的笑话。现在听起来却是索然无味,更添伤悲罢了。

外面的天暗了又亮,亮了又暗。不知道过了多久。望着那一线天外的世界,我再一次绝望地闭上了眼。

我梦见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他们伸出手,“来。快过来,不怕。”我奋力地挣扎,却不能靠近他们一步。

我梦见了两个龇牙咧嘴的黑白无常。他们向我招手,我却鬼使神差地跟着他们走了。走到奈何桥……

我从恶梦中惊醒,无力地靠着一堆乱石瓦砾。

“喂,有人么?里面有人么?我们是武警官兵。”

我聆听到了“生”的呼唤,是那么的高亢,是那么的动听!

“呀,是我们的救星,是我们的部队。”

“有人!我在这里!”我用了平生最大的力气喊了起来,这是对“生”的呼唤。

“小姑娘,不要怕,我们马上就会救你出去。”

“嗯。”

外面传来“哗哗啦啦”忙忙碌碌的声音。

压在我周围的乱石瓦砾被清除。我终于看见了整片的蓝天,湛蓝湛蓝的……

是灾难让我们聆听到源自自己内心的对生命的呼唤,来自别人的对生命的关爱。请记住:生命至高,关爱无价!

点评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关注时事,心系汶川,根据新闻报道,结合自身感受,把自己假想为一位幸存者。身临其境地进入了性命攸关的时刻。角度新颖,结构别致,描写细腻。“聆听生的呼唤”是对生命的呼唤,文章紧扣题目,写出聆听老师的呼唤、自己的呼唤,同学的呼唤、武警官兵的呼唤,声声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责编:张戎

猜你喜欢

命题作文呼唤命题
呼唤生命
无声呼唤
与你相伴
初三
初三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命题作文“过程的魅力”
半命题作文如何补充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