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诚为高原道班养路工人塑像
2009-07-18田闻一
田闻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修筑起来的川藏公路,堪称世界奇迹。它西出成都平原,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川藏高原上,跨千山越万水,直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并从此将首都北京和拉萨连接起来,将内地和西藏连接起来。在青藏铁路通车前的半个世纪里,这条公路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被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四川、西藏人民理所当然地、深情地称为“幸福路”、“通天路”,将它形象地比喻为“远飞的大雁”、“天边的彩虹”、“幸福的哈达”、“金色的飘带”……
然而,修路难,要维护这条道路的畅通更难。
雀儿山,是横亘在千里川藏线上的第一险隘,是一只拦路虎。它海拔五千多米,山上经常云遮雾罩,白雪皑皑,空气稀薄得连鸟儿也难以飞过。雀儿山“红旗道班”,从来是个英雄集体。上世纪九十年代涌现出来的陈德华(藏族)道班名震全国,他们的先进事迹为全国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宣传。这个道班的各民族工人团结奋斗,舍生忘死,用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点点滴滴、用他们的青春乃至生命保障了险隘国道畅通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中国!
英雄集体的涌现绝非凭空而来,是靠一代一代的模范个人、先进群体共同浇铸出来的。而最早注意到雀儿山英雄道班特殊贡献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两位作家夏承政和他的挚友张芳辉
那时候,他们正当中年,志同道合,不远千里多次到雀儿山上,爬冰卧雪,深入工地体验生活。然后,满腔激情地、艺术地展开想象和加工,在八十年代写出长篇小说《雪山作证》。这部作品由于真实地表现了雀儿山道班工人们不同凡响的生活,其中某些章节被多种书刊作了选裁,如《弯弯冰雪路》(《西藏文学》)、《雪山作证》(《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三十周年文学作品选》)、《抹不去的色彩》(《凤凰迎春》)、《拆不散的恋人》(《春绿凤池》)等,不少读者读后,深为感动。
也是上个世纪,在时代浪涛的冲击下,两位作家分别在四川西北、西南地区,按照不同的人生轨迹,在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跋涉,继续着他们在文学上的努力。曾经作为四川省省级报刊一名年轻的文艺编辑,承政在极左路线肆虐下,早在五十年代后期被下放到凉山西南多民族杂居的德昌县工作。后来,他曾多次放弃调回省城工作的机会,心甘情愿落地生根,留在文化部门从事群众性文学创作辅导,主编文学书刊,培养业余作者;尤其是为抢救当地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遗产,呕心沥血,作出了很大贡献。颇有文学功底的芳辉,先在《甘孜报》作编辑部主任,因受康藏文化的强烈吸引,后来去了西藏,在藏区工作长达三十五年,直到退休。在曲折而坎坷抑或说是悲怆而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们热爱生活,坚持业余创作,矢志不渝。新时期以来,他们将主要的创作注意力集中到他们生活多年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当地人民群众身上,创作并发表了大量富有特色的小说、散文和电影电视剧本,并获得奖励。
坎坷、曲折抑或是苦难的生活,最终成就了他们。近两年,他们相继有长篇小说问世,作品以他们独到的生活经历和视角,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承政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红尘知己》。在这部35万言的作品中,他以多年的生活体验,以他至今还生活在那里的凉山一个小县为引线,在广阔、深厚的时代背景上展开故事,刻画人物,深化生活,另辟蹊径,感人至深。芳辉的《格达活佛》以及根据他这部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强烈。生活——正是他们所经历的或是苦难或是幸福的生活,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上个世纪不幸在中国大地上施行的极左路线,对我们国家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具有毁灭性的打击,他们身心饱刻着时代的辛酸。这一点,在承政身上表现得非常典型,但是,已经退休多年并且左眼因视网膜脱落而半失明的他,却退而不休,壮心不已,笔耕不辍,不之老之将至,九死而不悔。如今,他与芳辉合著的长篇小说《雪山金飘带》问世了;他又创作了一部作为这部作品后续故事的电影电视文学剧本《心中的雪莲》,也已经出版。我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作者本人——两只不屈不挠的精卫鸟!
《雪山金飘带》这部小说,开篇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主人公之一的纺织女工李芳,由于对爱情和婚姻中出现的问题深感困惑,只身去雪域高原探寻未婚夫——却拉山道班代理班长、转业军人李康,求解心中之谜。故事中,忠厚可敬的老班长孙裕国和李康、尼玛吉村、于玲、熊黑娃、梅朵等一批生龙活虎般的热血青年,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和道班同志一起,经历了可怕的雪崩、饥寒的威胁、爱情的考验以及“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搏斗,展示了他们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李芳置身其间,深为感悟,终于得到了最圆满的答案,也让读者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在我看来,一部作品是否具有震撼力,需得有两个条件:其一,作者是否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丰厚的生活积累;其二,作者是否具有对这段生活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无疑,承政、芳辉两位作家具有这两方面的功力。因而,他们的这部作品是成功的。我相信,细心的读者读完这部作品后,一定会比我在这里说的感触更多。因为,生活本身的精彩,是那些坐在书斋里的作家想当然编造出来的人物和故事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