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绮罗人物画(外二则)

2009-07-17

检察风云 2009年11期
关键词:仕女画粉彩

元 號

“绮罗”的词义解释为有文彩的丝织品;而“仕女”解释为宫女。把绮罗人物画称为仕女画,是习惯上的叫法,大概念上没有错。但是由于社会变迁,从仕女画的绘画发展和审美情趣来看,把绮罗画都视作为仕女画,还是不够贴切。绮罗画应该是仕女画的一种,是仕女画题材的扩展。仕女画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几件传为顾恺之作品的宋人摹本是现存最早卷轴仕女画,它们代表了魏晋时期的画家,表现生活中的上层妇女的奢华生活和雍容华贵的衣着仪态。而典型的绮罗人物画是以唐代画家张董、周防为代表的,由于他们创造了一种适于表现光洁华美、轻罗薄纱的服装透明感的“铁丝描”和“游丝描”的综合技法,能更好地表现宫廷妇女、传说仙女等,穿着丝绸织品的华丽服饰,所画女子“衣裳简劲,彩色柔丽”,所以突出这类纹饰和艺术手法的仕女画,称为绮罗人物画,应该更确切一些。

在瓷画艺术中的仕女画很早就有了。能重彩衣着华丽的典型绮罗人物画,是有了传统粉彩后才出现的康熙五彩这方面也有很好的作品,但在色彩的鲜艳方面要逊于粉彩。清代中期以后,瓷绘仕女,主要是“改费”的绘画风格,而粉彩则更适合于表现。民国时期进口新粉彩的使用,又有了更好的发展。1920年向焯著《景德镇陶业纪事》记载,当时景德镇的颜料店,“约有十家,所售有本国颜料与洋料之分。昔时陶业,均用本国颜料,色彩鲜明,经久不变。近来洋料输入,比之国货,色深尤艳,且便渲染,工人多乐用之,唯经久不及焉。”粉彩料有国料和洋料之分别,“经久不及”就是说新粉彩容易褪色。朱裕平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瓷器鉴定与欣赏》一书中,对新粉彩瓷有一段描述:“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更接近画,他们的作品无论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都吸取了近代画的营养,完全可以比肩于画在纸、绢上的作品。”

由于颜料上的创新,能够很好地工笔重彩而又细腻地表现古、近代社会的青楼女子、世俗平民、戏剧小说、传奇故事、宫廷贵妇中为题材的各类女性的衣着华丽的生活形象。粉彩和新粉彩颜料的使用,制瓷艺术上真正出现了唐代以后绘画艺术上的绮罗人物画。这类绘画题材,很多实用器皿中都有,在笔筒上表现得也很充分。我找了几只清末民初时期,绘有这方面内容的粉彩笔筒,供读者欣赏。

“不惑”的李毅士

郑均宜

李毅士(1886—1942),原名李祖鸿,常州武进人,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宝璋是清末画家,其叔父李宝嘉是清末文学名著《官场现形记》的作者。其本人是著名油画家李宗津的叔父。

1903年与其兄弟二人去日本留学。兄弟先后考入法律和上官学校。他因不好仕途而笃信科学,一年后转赴英国。1907年考入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在那里接受了五年严格的学院式正统绘画训练,并系统地学习了美术史及美术理论科目,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12-1916年在学完美术后,又接受了留学生公费进入格拉斯哥大学物理系。他在国外一共待了十几年,是位非常老牌的留学生,并且像他这样在美术和物理两个似乎没有关系的学科里都获得学位的人,在美术界颇为鲜见。

1916年秋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北京大学理工学院任教。1918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黑白画导师并参加阿博洛学会。当时徐悲鸿刚从日本回来,尚未留欧,与陈师曾、李毅士一同受蔡元培之邀,在研究会里任导师。“阿博洛学会”是1921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西画教师在校外组织的美术团体,以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Apollo为名。1919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图画手工专修科西画教授和北京美专西画科主任。1924年应刘海粟邀请,去上海美专接替刚亡故的吴法鼎任教务民的职务,并任透视学教授。1926年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工艺科技法理论教授,来往于沪宁之间。1927年经蔡元培先生推荐,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西画教授、主任。因为他的这些学术地位和声望,使得他有条件积极地置身于轰轰烈烈的美术运动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创作油画的时间。1929年(上海)、1937年(南京)两次全国美展,都被聘为专家评委。同时在此期间轰动一时的二徐争论(徐志摩、徐悲鸿),李毅士也撰写了著名评论《我不惑》。抗战爆发后,只身随中央大学艺术系迁居重庆。在重庆时,身体不佳,并遭校方排挤。1942年得白崇禧赏识,专函约请赴桂林写生。5月24日,突然病逝桂林。

要研究李毅士的艺术非常困难。由于留学国外多年,参与教育事业和美术运动,抗战的爆发等诸多因素,其作品传世的非常少,连印刷品也不多见。少数知晓的作品如:1929年上海“第一次全国美展”时,他送一套30幅的水墨西画《长恨歌画意》参加展出,193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53年其家属将它和画于1930年的水彩画《僧多粥少》等数十幅画一同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但这些只是水彩、水墨画,油画作品至今见之甚少,但根据这些知其在英国接受过严格的古典绘画的训练,奠定了其崇高的写实主义画风。他擅长画油画肖像,画过《陈师曾像》、《王梦白像》、《张骞像》、《汪东像》和《秦汾像》,此外还有《天安门写生》、《春色》、《夕阳》、《灵谷寺》、《小桥》和《夏风中的少女》等人物和风景画,其中仅几幅靠黑白印刷品得以让我们了解其原貌。最著名的作品《宫怨》曾在《中国油画》上发表,算是填补了李毅士先生的汕画空白。虽然这些零星的记录无法了解他的艺术全貌,似是我们大致可知其借古俞今、寓我情于古今上的艺术创作风格。

《四书心印》:清朝高官的书法

陈孔坛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山村老先生的手中,我收得古籍善本《四书心印》一书。归来置之书案细读之后,才知道真是一本好书。《四书心印》一函共六部十二卷,全是原刻印本,书中还有清乾隆朝共九位高官名士的题跋书法,而且题跋是用本人的书体原文,一一刻录下来。

藏书家韦力先生在《古玩品鉴要·古籍善本》书中指出:“古人刻书,特别是私宅坊肆刻书,常在书内封面镌雕牌记。这种牌记类似现代书籍的版权页,将书名、著者、批点评论者、刊版年月、雕版的斋堂室名等,——注出。这种牌记只要是真实的,通常都是鉴定版本的直接证据……”此书的另—价值是张廷玉、柏谦、周人骥、郭肇璜、余文仪、钱琦、蒋允君、谭尚忠、黄元俊等的题跋书法。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明史》总裁。廷玉为世宗所倚任,军

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其手。雍正四年(1726),晋大学士。卒后,谥文和,命配享太庙。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仅张廷玉一人。

柏谦(1697-1765),字蕴高(高一作皋),号东皋,崇阴(今属上海)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编修。卒年六十九。柏谦天资聪慧,博览群书,纳于言辞,敏于文翰善于写文章。他为官清正,善于识别、培养人才。雍正十三年秋,顺天乡试时,他曾任总阁卷官,以后又两任福建省乡试正、付主考官。柏谦曾写过《赵公堤记》、《沈文镐<清理田赋记>跋》、《重建尊经阁记》、《近庵先生传》等,其中许多文章被刻在石碑之上,柏谦特别善于写四书文(八股文),也就是那种科举应试的文章。脍炙人口,曾刊行字内,风靡一时,是科举应试者们的典范文章。

柏谦又是个诗人。他的作品反映现实生活,有抒情写景,也有反映劳动人民处于灾荒时的苦难情景。柏谦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当年就是因为他书法出众,而被选为庶吉士。他的书法,介于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和欧阳询之间,融二者之妙,自成—体,回翔馆阁,风格刚劲,而又文雅。他作为书法家,名字被载入光绪戍审金陵刻本《国朝书人辑略》和1985年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书中。乾隆年间,崇明学宫的《重建尊经阁记》刻石上,便有柏谦的书法。

周人骥(1696-1763),字芷囊,号莲蜂。雍正四年(1726)举乡试。翌年,联捷进士,授礼部主事。雍正七年(1729)加翰林院编修衔,提督四川学政,补精善司主事,升仪制司员外郎。乾隆元年(1786)充福建乡试副考官。翌年,授贵州道监察御史,后补广东道监察御史。历任监察御史多年,不畏权贵,刚正不阿,遇事直陈。乾隆七年(1742)授广西省右江道台,乾隆十年(1745),升湖南按察使,疏理滞狱,平反积冤,凡200余案,编辑成《臬楚摘案》刊行。乾隆十五年(1750)迁陕西布政使。乾隆十六年(1751)调湖南布政使。二十八年,工未半而病故。著有《莲峰宦稿》、《香远堂诗钞》8卷。

郭肇璜宇韵清,又字奉璜,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曾任福建主考、翰林侍读、史馆修纂、礼闱分校等,郭肇璜著有《佛香阁诗文集》等。

余文仪(1703-1784),字叔子,号宝岗,清诸暨高湖乡高湖沿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福宁知府,调漳州知府。二十五年,由漳州调知台湾府,设局续修《台湾府志》26卷。二十九年,擢分巡台湾道,升任福建按察使。再人为刑部员外郎,旋擢侍郎,巡抚福建台湾。召为刑部尚书。逾年,以老病乞休,加太子少傅。余文仪少有壮志,刻苦学习而成才,为官40年,在州县能为吏,在边境能为将,在朝廷能为刑部尚书。数次升迁,数次被贬。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先后在陕西、京都、广东、福建等地任职。尤其是在任台湾太守奉旨“续修台湾府志”,与时俱进,成为最全面最有分量的一部地方志,受到后人的肯定。连战先生的祖父连横告诫家人,“你要,了解台湾,就要看余文仪的台湾府志。”

钱琦(1704-?),字相人,号与沙,晚年号耕石老人,1784年高中进士,担任宫廷编修一职,后历任河南道御史,江苏按察使等职。

谭尚忠(1724-1797),字诲亭、苍亭,又字因夏、古愚、会文,号荟亭。江西建昌府南丰人,清代文学家。官至吏部左侍郎。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分发户部任职。历官主事、广西司额外主事、户部云南司主要、户部江南司员外郎、郎中,授山西道监察御史、福建兴(化)泉(州)永(安)道尹、厦防同知、刑部广西司员外郎、广东高廉道尹,河南、广东、甘肃按察使,迁山西布政使,擢山西巡抚,调安徽巡抚。人为刑部右侍郎、湖北乡试正考官、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嘉庆二年卒。他为人刚毅精干,敏于任事,且清廉自守,所至为民兴利除弊,廉名卓著。嘉庆二年,与千叟宴,御赐如意手杖,不久卒。诗文俱善。其诗载道陈事,直抒隐臆,趋于自然。写景咏物诗清新华秀。其书法别具一格,颇享盛名。著有《纫芳斋杂著》、《纫芳斋诗文集》。

蒋允君字为光,号金竹,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任漳州知府,二十八年(1763)任台湾府知府,二十九年(1764)任分巡台湾道,三十四年(1769)续任分巡台湾遭。三十六年离开台湾,调任汀漳龙巡海道。在闽台为官16年,其中在台湾8年,为官平易近人,同俗为攻,关心教育,改建海东书院;新建和重建七寺八庙,与民同乐;又兴修水利,修复桥梁,发展交通,士民同戴,“勒石道左,以志去思”。曾著有《东瀛祀典》一书,在台湾留有“鸿指园”、“雪泥鸿爪碑”、“鸿指园记”、“改建海东书院碑记”等碑刻,其书法被称为台湾现存碣中最具书法之美的碑记。

黄元俊字惕三,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清著名学者,“闽名宿,教授里中著录弟子籍者甚众”。本书编著者。

以上九人都是清乾隆朝高官名士,时隔二三百年能见到其书法作品是件不容易的事,能在一函书中集九人的书法于一册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值得一提的是,每位题跋后面都钤上两枚印章,这对鉴赏这些名人其他书画作品,也有参考价值。综上所述,《四书心印》是一函收藏价值很高的古籍善本。

编辑:陈畅鸣

猜你喜欢

仕女画粉彩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中国传统仕女画与当代陶瓷仕女画之比较研究*
粉彩瓷板四条屏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精品展
闺阁红粉 千秋佳人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仕女画
传承落地粉彩作品赏析
唐代传统仕女画探讨
给照片添加流行的粉彩色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