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抒
2009-07-17陈正府唐福敬
陈正府 唐福敬
一个是中国最先进最发达的城市,一个是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在春暖花开的4月,因一种共同的回馈家乡、服务家多、建设家乡的情结,上海与贵州紧紧相连。面对家乡,他们激情抒怀,他们献计献策。
吴乾渝博士(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这次回乡考察,感觉家乡的发展变化太大了。无论是“多彩贵州”品牌的打造、毕节试验区的实践与经验,还是“贵阳通往全国7小时快铁交通圈”的构造,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贵州,一个发展劲头很足的贵州。
肖云博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干部处处长)
这次回来对贵州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是省委省政府对人才工作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二是家乡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纵向比贵州已取得的成就非常大,横向比我们的经济总量、人均水平、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城市管理方面还有欠量的差距。作为贵州人,我们有责任去努力参与这个差距的缩小,这是我们这次回来最大的体会。
付春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贵州很多地方有一些独特的人文资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治理当地的社会,我们没有好好地宣传。我们要给民众建立一个良好的表达机制,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的治理中来,推动民族地区的治理。我所做的事情就是经常回来为家乡的干部做一些培训,把上海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带回来,多走动。
艾晓杰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
贵州生态年年在变化,环境在变好。我们这里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可在立体化的种植结构上做文章。资源优势不是品牌优势,也不是商品优势。要把我们的好东西卖出去,之前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很多特色农业产品的定位和规划。
张乾飞博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固废处理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
贵州在产业定位上一定要做别人没有的东西,包括我们做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药业。我们在各种产业的建设中,一定要加强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包括我们对原生态的东西也要进行保护。
陶红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城建学院环境工程系副主任)
没想到基层有那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以后我们搞科研不能只局限于校园,要深入基层,针对他们的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一个地突破,这会让我们更有成就感。
杜亚林(上海德森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
我是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关于城市建设,我想最需要的是理念的引进。城市的建造、规划、设计,上海在这方面很先进很开放。上海有一个口号就是“海纳百川”,这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策略,贵州也应具备这样的胸怀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