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逾越心灵的障碍

2009-07-17

体育教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队形公开课障碍

李 源

公开课教学:新装艳质本倾城

在常州市举办的首届中小学“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评选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高一教材《支撑跳跃》的第一节课,课前在封闭式管理下我作了充分准备,其过程如下:

1.准备部分:让学生跟教师做健身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与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全身各关节。

2.基本部分: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安排步骤如下:⑴为使学生能顺利腾越过箱,练习各种专门性练习,如直腿跳、兔跳、立卧撑、俯撑,两脚蹬地向前(男:屈腿成蹲立)收腹分腿屈体站立。⑵助跑踏跳练习,让学生体验第一腾空的感觉,学会助跑与起跳;优等生示范,教师点评其优点与不足。⑶教授推手练习,学生学会推手动作。⑷跳上横箱成分腿屈体立撑(男:成蹲撑),跳下;出示挂图,为学生腾越过箱建立动作表象。⑸初步越过横箱,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点评存在的问题。⑹下肢力量素质练习:夹球接力比赛。

3.结束部分:舞蹈放松。

整个课的准备是完全按自己平时上课的思路安排。在这样的充分准备下,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基本按步骤完成了这堂课。课后的感觉是备课与上课大相径庭,作为新教师还有许多要学习的东西。对于这堂课我总结如下:

1.虽是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实施教学,但组织教法与场地布局缺乏新意,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2.没有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精神,还是以往的老模式:一味地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整个过程平淡无味,学生机械练习,没有调动其积极性。

3.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上完课以后我有一种失落感,“新装艳质本倾城”,那是我精心打造的一节课,本应不同凡响,现在却由于传统模式的扎根而带来了“落红满地归寂中”的遗憾。虽然新课程理念已灌输到头脑中,但我仍“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仍不会运用自如,甚至茫然不知所措。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一切都缘于我仍不能逾越传统模式这一“障碍”,不知如何打破这一禁锢。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传授知识与技能,学生机械练习”这一模式不就是我难以逾越的“障碍”吗?

常态课教学:褪却红衣学淡妆

我产生了一种想超越“障碍”的强烈冲动。回来后,我想重新上一下这节课,我想“放开教学”,不以时间为限定,也不以组织的整齐为目标,以学生真正展现个性、体验成功为主。在这节“放开教学”中,我体验到了公开课上没有体会到的感受。

在场地布局上我打破了同一方向的阵型,以正方形的同一方向为主;这种正方形练习队形有如下优点:⑴正方形是一个封闭的队形,气氛热烈且外界相互干扰少,学生较易集中注意力;⑵教师、学生与器械三者之间距离适中,练习和讲解示范队形不必变动,有利于课的利用率;⑶有利于学生在队伍中观看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技术动作,形成全面的、正确的动作表象,提高感性认识;⑷场地、器材布置整齐美观,利于队形调动。基于以上优点开始部分利用场地的同心圆,以游戏形式开始,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我向学生提出:“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翻越横箱这一障碍,并做到尽可能与其他同学不同。”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踊跃尝试,有的爬过,有的翻过,有的蹲着跳过,为安全起见有的提出可以越过,可以滚过……学生积极动脑,开发思维,想出各种不同的过障碍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想到影片中的轻功。这一知识的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家共同探讨能够做到资源共享,也使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学习也只是过障碍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分组练习中,韩华同学怎么也不敢过,在助跑充分的情况下到了横箱前还是从旁边绕了过去,我知道这位学生性格内向,不太喜爱体育运动,练习中总是犹豫,信心不足,对过箱有恐惧心理。于是我鼓励他:“要有信心,比你矮小的同学都过去了,你一定行,我来帮你!”我在就近的乒乓台上放上垫子作为支撑跳跃的辅助器械进行分解动作练习。分解动作掌握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把横箱降了一个高度。这位同学站到了助跑起点上准备助跑,我在横箱旁做好保护准备,并鼓励他:“要果断,没有什么好怕的,我来保护你!”于是他助跑、踏板、推箱,在我的帮助下他终于越了过去。“过了,过了,我能过了。”他兴奋极了。

“褪却红衣学淡妆”是我在常态课中的一种尝试,没有时间限定,也不要求形式花哨,尝试“天然去雕饰”,力求以“内涵”示人,没想到却真正展现了学生个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反思和启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新课程实施已好几年了,但它的精神实质我并没有真正领悟到,理论与实际相去甚远,新课程的精神在课堂中体现我仍不知所措。其实我不知怎么上只是不敢超越“传统模式”这一障碍,不敢打破以“增强体质”和“掌握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只重视结果(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不重视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种“障碍”下学生成了练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又如何成为“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人呢?

猜你喜欢

队形公开课障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跟踪导练(四)2
队形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心灵休憩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