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机理研究

2009-07-16苗珊珊张松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15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农民经济

苗珊珊 张松槐

提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处于市场竞争不利地位的弱小生产者按照平等原则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本文从制度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三个角度论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长机理,并对影响其成长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加强政府扶持、创造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合作组织;成长机理

中图分类号:F325.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处于市场竞争不利地位的弱小生产者按照平等原则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通过共同经营实现改善自身经济利益或经济地位的组织。20世纪八十年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全国各地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显示出相当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它以利益为纽带,把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提供技术、生产资料、销售等服务,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经营,改变了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维护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优势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但是,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其在生长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在初级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本金偏低、启动资金薄弱、自身发展缓慢、内部制度不健全、日常管理不规范、财务指标不符合信贷要求等问题。因此,研究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长机理及成长过程中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

作组织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机理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角度的解析。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指出,一项制度变迁的发生既取决于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也取决于制度变迁的成本。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的分散经营以及农业生产本身地域的分散性、生产的生物性以及规模的不均匀性等特点,使得其生产效率不断降低,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农民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形成一种抗衡力量,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谈判中的弱势地位,而且可以保持农民独立的经营者地位。此外,合作起来的农民能够通过组织与制度创新在分散的小农之间调节内部的资源分配,加强农户之间的分工与联合,使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获取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

(二)内生增长理论角度的解析。以杨小凯为代表的分工驱动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农户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了额外的交易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交易成本对农户本身及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专业化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分工的细化,意味着以市场替代企业的制度供给,由此农民可以在服务市场上以购买的方式使服务需求得到满足,而通过组建或加入专业协会,从而以组织内部分工的形式获得的服务供给,则是以企业替代市场的制度供给。也就是说,农民的服务需求不必通过市场,只要成为某一协会组织的成员,而这个协会正是以那些需要从自己的纵向一体化生产中分离出去的环节为经营项目,由此也就得到了所需的服务。由于分工是经济中个体最优选择的结果,体现为个体的专业化水平,也就意味着随着专业化组织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位置,最终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三)产业结构变动角度的解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交易的需求催生出来的,而市场交易的需求是由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的。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长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的物质基础。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使农户产生了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拉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长。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如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等,不仅扩大了对专业化服务需求的规模,而且产生了对专业化服务新的需求,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变迁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引起对市场和技术需求的改变,从而决定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的方向。这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拉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的内在动因。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提高了经济运行对专业化服务的承受能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长。这也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拉动金融组织成长的外部条件。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是相互推动的,因此要注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在促进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的同时,为自身的成长创造条件,实现专业合作组织成长、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意味着该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较高、农业剩余较多、市场风险较大,单个农户往往无力承担相应的成本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资金较充裕,能够采用较高的技术方案,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成长机会。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往往高于发达地区,因此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对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2、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据统计,我国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83%由农民牵头,13.85%由企业牵头,35.18%由涉农部门、乡村干部牵头,因此在整个组织体系中农民占了较大比例。从理论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的文化程度与其组织的发展程度成正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而且作为组织的关键成员,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成长发展。但由于大多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商品意识、合作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比较低的条件制约,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3、内部管理结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主要是指其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规范运作、良性发展。日常管理由理事会依据章程和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统一约定的规则来约束。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也参差不齐,往往一定程度上存在法人地位不明确,产权不清晰,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不利于合作组织的有序运作和长远发展。

(二)外部因素

1、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和保障。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农业合作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合作法律体系。我国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就法律本身而言,并未能涵盖中国现存数十万农村社区合作组织,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的制度安排,该法对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推进农民的经济互助与合作、增加农民收入意义仍然有限,从法律的颁布实施到落实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政府扶植政策。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联合起来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形成的,在其起步阶段,政府的扶植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合作组织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省都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作组织的发展,但相关政策却难以真正落实,这不仅表现在有关合作组织的政策法规颁布滞后于合作组织实践,而且还表现在有关文件虽然明确了对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但只是泛泛而谈,强调力度不够,落实也很难。另外,在城市和工业导向的金融制度下,农村合作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很难得到政府的强大资金支持,即使现有的政府扶持资金额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合作组织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

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政府应增加对农民的教育投资,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组织经营管理能力,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改进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从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国家的政策导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至为关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合作组织的扶持应既符合WTO规则,又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一致,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业的观点,通过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政策、财政政策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予以有效支持。

(三)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单独主体,不仅需要立法保障,同时离不开市场综合参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搞好组织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规范管理,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其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运行。同时,加强财政、工商、民政、税务、金融、交通、粮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四)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自愿原则组建,建立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真正让农民参与经营管理决策。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逐步规范和健全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健全机构设置,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在实行产品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推行股权设置。

(作者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河南省焦作市农业局)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8.1.

[2]冯彦明,杨秀林.金融组织的成长机理[J].农村金融研究,2000.6.

[3]王欣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4]黄祖辉,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C].人大社科论坛论文集,2006.7.

[5]张晓山,苑鹏著.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农民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