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尴尬的“学雷锋”

2009-07-16张丽红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做好事学雷锋雷锋

张丽红

编者按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雷锋活动,至今已整整46年。雷锋这个名字,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他所代表的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精神,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然而,雷锋——这个本来生动而平凡的平民形象,在年复一年的推崇效仿热潮中日渐被幻化为英雄乃至伟人,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与普通人的生活渐行渐远。最终,“学雷锋”成了落实和响应组织或领导号召与指令的程序化的“应景仪式”和“全民表演”。当我们带着孩子们,在学习雷锋的“作秀”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远离传承,发扬,慢慢曲解和遗忘。

当我们遭遇雷锋,我们理应记得,这不是“政治秀”,而是一种民族内质的炫示和颂扬。

学习雷锋数十年,到如今越来越没那个“味儿”,越来越显尴尬这其中原因种种,根源主要还在于对雷锋和雷锋精神没有真正了解,学习雷锋,得先了解雷锋,顺应时代发展拓展雷锋精神内涵。

据某市的一位公交车司机说,3月5日这天他的车上很早就来了5位大学生志愿者,打着旗子学雷锋,他们上车后先是抢座位,接着把座位让出去,然后再抢,再让,并且还对司机说,别管前面有没有座位,只要上来人,让他们向后走,要让乘客坐他们让出的座位。

也是3月5日这天,某敬老院来了一群大学生,是来学雷锋的。大学生们热情高涨,提出要为大爷大娘们洗澡,这时有一位老大娘说:“求求你们别给我洗了,今天我都洗了5遍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哑然失笑,笑过之余不免心生感叹:这还是学雷锋吗?综观现在的学雷锋活动,诸多奇怪的现象引起我们深思。

现象一:学雷锋做好事,扎堆3月5日

46年前的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从此,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每年的这个时候,街头都会涌现大批学雷锋志愿者,他们免费理发、免费美容、免费修理自行车,免费诊疗等,表现出高涨的学雷锋热情。然而,短暂的喧嚣过后,生活又归于平静,这就是所谓的“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见闻一:3月4日上午,某市山阳路上,不少志愿者摆开桌子,插上旗帜,开始“学雷锋活动日”前的预热。对此,山阳区新城街道恩村居民逯先生说,义务服务是挺好,但就是太表面化了。有的义务服务队还没有开始搞服务,就先在那里又是照相又是录影,真不知道是真心搞服务还是来做样子。

见闻二:3月3日下午,南京江宁禄口镇上一支400人的学生队伍引起了路人的瞩目,他们是送礼品去镇上敬老院的。一位家长说,今年学雷锋,学校要求孩子带桂圆、大枣、酒等食品去养老院看望老人。据称,不带东西的学生要罚打扫卫生,甚至还要打手心。

学习雷锋,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微之处,而并非一定要借助学雷锋日扎堆体现。在特殊的日子集中实施既定的程序,这本身就是一种形式化和仪式化的体现。如此一来,尽管活动本身可能热闹非凡,却很难赢得参与者的心理认同,当然也就更无法适时引导孩子去了解和学习雷锋精神。

学雷锋不需要响亮的口号,也不需要一年一度的“扎堆”。如果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能体现于身边每一处细节,进而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而学雷锋也不再是学雷锋日唯一的主题,那就会更加接近雷锋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更具说服力地引导孩子了解并接近雷锋精神那独具魅力的人文内核。

现象二:嘴上说学雷锋,却不知雷锋何许人也

“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从小我们就唱这首歌曲。然而,3月3日记者在郑州街头调查时发现,接受调查的100名小学生中,近五成学生不知道雷锋的故事,有些学生还以为记者在打听某人,一脸茫然地说:“我不认识他,你还是再问问别人吧。”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五成小学生不识雷锋”的消息自然格外引人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刘江龙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雷锋已经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觉自愿行为,退化成形式主义的纪念行为。现在我们看到的雷锋精神的确越来越少了,特别在“90后”身上表现更明显。在为调查结果倍感遗憾之余,其实也没,必要过多苛责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因为时代的鸿沟早已使雷锋幻化为他们眼中虚拟的符号,而来去匆匆的学雷锋日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纪念日。想想人家西点军校都有雷锋同志的画像,都在向雷锋学习,而我们的大中小学中,现如今有几个学校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专题纪念日已经太多,孩子由于陌生而忘却其中的任何一个似乎都并非不可原谅。真正不可原谅的是成年人——曾经鼓舞激励了几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什么竟然沦落为只有纪念日才呈现出来的“保留节目”?

多少年来,学雷锋的口号响亮依旧,而我们对雷锋精神的实质却鲜有深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少口号,而口号越响亮,往往就越体现着我们正在失去竭力想要尊崇的东西,乃至面对“孩子不识雷锋”这样的尴尬,多数人都表现得难以置信。

现象三:做好事不再受欢迎

杭州中策职业中学家电班准备在3月5日这天组织团员做好事。但是,团支书联系了几家单位,都被婉言“谢绝”。而杭州市10余家福利院、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近两天有点烦,上门联系做好事的一拨又一拨,实在接待不过来。

杭州市西湖区一所中学10余位初中生的经历,这几天引起人们关注。前两天,同学们约好去老人公寓学雷锋、做好事。虽然下着大雨,他们照常出发。班主任和学生共14人,拿着抹布、针线、剪刀,拎着用班费买来的水果,兴冲冲赶到目的地。但是,老人公寓的工作人员婉言相劝:回去吧,这里不需要帮忙。师生们无奈回家。这家老人公寓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前两天也是下大雨,来了4个可爱的三、四年级学生,一定要进去和爷爷、奶奶聊聊天,临走还让打个做好事的证明。原来,这是学校规定的课外作业。这还不要紧,问题是,小学生进楼,工作人员只得跟在穿着湿鞋的他们后面,忙不迭地拖地,怕老人滑倒。

杭州市古荡镇老人公寓的工作人员说,对于学雷锋活动,我们打心眼里欢迎。浙江物资学校有个班的学生,几乎每周都来老人院,每次轮流来三四个,干活绝不娇气。这样的做好事,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可现在……

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小章分析这些现象时说,现在,福利院、老人公寓等大都有一支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队伍,实行规范管理,与入住的老人之间很多都有合约关系。那里的老弱病残者,一般并没有多少急事、难事需要外人临时帮着去做,这反映出社会服务业的进步。组织做好事,应考虑到社会需求发生的这些新变化。

雷锋只是普通一兵,他短暂的一生并未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而只是怀着满腔热情,持之以恒地做着所谓的一些小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事实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助人为乐。当然,学雷锋做好事,也得讲究个“你情我愿”,并非“我想做什么就为你做什么”,而应是“你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并且应该做得实在一些,而不能光做做表面文章。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十分需要发扬雷锋那种为社会服务、对工作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像雷锋那样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

猜你喜欢

做好事学雷锋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学雷锋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做好事
帮大家做好事
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