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支铅笔引发的思考

2009-07-16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参加考试助人小林

杨 珏

[案例]

“老师,小林赚黑心钱!”周一一大早,就有学生跑来告状。

经过了解,原来:双休日英语等级考试结束,几个同学走出考场,迎面碰到一个高年级的同学,他问小林:“能不能把你的2B铅笔卖给我。我下一场考试,笔忘带了。”

“好,”小林掏出笔袋中的铅笔:“5元!”

也许急着参加考试,那同学没有犹豫,掏出钱来给了小林。

一场争论就此引发。

“这是趁人之危。”

“他要买,我愿卖,两厢情愿!”

“一支新铅笔才几角钱,你用过的笔还卖人家5元,真黑心!”

“买新铅笔他又不能用,买我的,他还省得削笔了呢!”

看着能言善辩的小林此刻理直气壮的样子,我知道一味大光其火,批评一通,根本没用。更何况,金钱上的交易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行为,关键在于怎样引导,让他们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才是更重要的。于是我请小林坐下,和他谈了起来。

“想赚钱,当然没错。经济头脑也应该从小培养嘛。”

也许没想到我开口竟没有批评他,小林有些诧异,但绷紧的身子放松了不少。

“你开价5元,能告诉我这价目标准是怎么来的吗?”

“谁让他考试不带笔,就当花钱买个教训。再说,我开价5元是高了点,但他可以还价的呀……”

“那如果他身上连买支新铅笔的钱都不够,可没有笔他又不能参加考试,怎么办?”我追问。见小林低着头不作声,我故意岔开话题,“那天写作文,你怎么哭了?”

“我没有找到文稿纸。”他疑惑地望着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转移话题。

“我记得后来是小张借给了你,你当时还感谢他‘雪中送炭呢!”见他点头,我又说,“其实,一张文稿纸、一支铅笔哪里只值5元,我看10元钱也买不到,是无价之宝呢!”见小林抬头看着我,眼神充满疑问,我接着说:“在你需要的时候,同学及时伸出援手,不仅帮你解了难题,这一张纸、一支笔还传递着同学问的关心、友情。钱是有价的,可获得的友情,感受给予的快乐是无价的……”

我和他谈了许久,最后我问他:

“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又会怎样做。”

“本来就是用过的笔,再说考完试,2B铅笔就用不着了,我就送给他,不收钱了。”

“真的就这样无条件送给他吗?”我笑着说,“我看还得收些什么回报。”

见他第三次疑惑地看着我,我抚摸着他的大脑袋说:“就效仿一下那位克雷斯先生(一篇阅读材料的主人公)请受助者许下一个助人的承诺,怎样?”

“嗯。”小林终于笑了,用力地点点头。

[反思]

看着小林一身轻松地离开办公室,我的心依然沉甸甸的。说实话,孩子间的金钱交易并不鲜见:学生带来自己的文具、小贴纸等卖给同学;干部改选前,为拉拢同学争取选票,“小候选人”请客、送礼、分发“糖衣炮弹”……每当此类“交易”事件发生,我们总视之为“严重事件”,并声色俱厉地“一棍子打死”。可简单的禁止、单纯的说教并未见多大成效,此类事情的屡禁不绝便可说明。

我们不能否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能力已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成为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庆幸自己未对小林“当头棒喝”,而是引导他从自身得到的帮助,从熟悉的助人故事中,感受助人的温暖,领悟其中的为人道理。然而,如何化“堵”为“导”,了解学生经济行为的动机,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自利”与“利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的这番谈话应该也是自己对这方面问题关注、思考的开始。

责任编辑王红曼

猜你喜欢

参加考试助人小林
谢谢惠顾
为梦孤独
助人为乐的事
印尼·泗水
“科举考试”
高考前与高考后
助人无需等待
尊严
别来无恙
读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