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娱乐
2009-07-16
香港导演的内地梦
在我们开始对久已习惯的政治套话产生疑心后,香港导演却说起了这些套话,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程西泠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是看港片长大的。港片好看啊!枪雨弹林,打打杀杀,靓男倩女,快意恩仇。更何况,香港还有无厘头,比正襟危坐的政治思想课要好玩得多。现在打游戏、看动漫的小朋友,怕是不知道其中乐趣啦!港片带给你的是人生观呢,对朋友要够义气,对兄弟要帮忙,对感情要专一,我们在里面完成了一整套的男性化的社会、感情教育。
不过,现在香港电影人不好混了。连陈可辛这样的导演都承认,“香港电影”连香港人都不看。如今,大批的香港电影人思考的是,如何利用CEPA的开放机会,进入内地电影市场,拍出内地和香港两头都能接受的电影。
在这样的潮流之下,“烂片之王”王晶也坐不住了。上月,他带来了转型之作《金钱帝国》。电影讲的是我们这里再熟悉不过的反贪污,廉政公署成立前,香港公职人员的腐败。这个题材中,最有名的还是吕良伟主演的那部《跛豪》了。《金钱帝国》的用心显然不在超越电影前辈。它注重的是内地观众。片头有段旁白:“1997年,香港政权移交,回归中国。现在的特区政府,无论是官员,还是警察,清正廉洁,享誉世界。但是在回归前,曾经有一段黑暗的时期,形成一个贪污的帝国……”
这段背景对看懂整个故事是必要的,但看起来总是有那么点不自然。没错,它太讲求正确,说话太稳妥了些!虽然,香港的廉洁指数在透明国际的权威排名中名次很高。历来也都是这么说的,有了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政府的存在,就不能说腐败是华人社会的必然产物。但是,香港的廉洁,和它回归祖国,难道有必然联系吗?
原来,“三级片大王”也开始说我们久已习惯的政治套话了。这令我们有些不习惯,香港人居然也学会“感谢党感谢政府”。不巧,我们如今已经对这套话语也起了疑心,对这样的“价值观输出”也感到有些啼笑皆非。
香港电影人跑来内地,多半会不大适应。比如,港片的特色,赌片、鬼片,还能拍吗?警匪片里警匪一家,正义和黑暗混为一团,难解难分,还能表现吗?评论家说过,两地电影环境最大的不同,是分级制的有无。内地没有分级制,看起来可以无所不为,实际上会受到更直接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审查。任何一个电影都可能因为“不健康”而夭折。反过来,实际上映的片子中,却不乏极度暴力血腥的镜头,不加任何警告地展露在小朋友面前。
还有一些“特殊国情”所决定的电影审查。比如90年代初就来到内地电影市场试水深的文隽,他和电影局的官员谈话,问为什么不能拍鬼片。对方告知,因为我们有很多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你拍了鬼片,他们就会真的相信有鬼。
官员说的大致是事实,只是他的思路稍显不够与时俱进,他们甚至懒得去学习。其实现实中对所谓的鬼神迷信不再一棒子打死,佛教、道教都被官方承认,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益因素”。对未知的死后世界、神秘领域有所敬畏,在大自然面前少些虚妄的自负和傲慢,由于担心报应而行为有所检点收敛,这些未必不是件好事。
政府下了很大功夫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向外人展示文化魅力。奥运会不是开发了一个莫须有的古乐器吗?看起来像个水缸盖子的那一个。宋祖英不是去了维也纳吗?价值输出啊!但是稍微有点血性的摇滚音乐节却被捂死在襁褓之中,害得主办方白白拍了官方那么多马屁,还是难免大受损失。
其实,最好的措施之一,莫过于松绑,给艺术家,给整个社会以创作的自由和空间。你给李安拍电影的自由,一部《卧虎藏龙》,就是中国风光最有力的展示,儒释道传统最优雅的诠释,我们还顺便为以色列裔的男人输出了一个春光灿烂的章子怡。
人们常说,金融保险这类高级服务业的发展,和一个社会的法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律越健全,执法越透明,越少不可预期的政治干预,尖端服务业越能壮大生根。恐怕文化产品也一样,它更加需要一个可预见的外部环境。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艺术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我看这话说的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