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成本分析

2009-07-16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5期
关键词:公开课整合成本

周 娟 郭 莉

【摘要】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启动、培训、整合、变革四个阶段。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的成本可以在促进公开课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帮助教师及管理者合理地管理与控制资源减少人们对公开课的投入,以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科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公开课;成本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80—0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顺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很多中小学已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课堂教学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阵地,而公开课对日常的课堂教学具有导向、示范、引领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先锋。为了实现“整合”,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去打造一节尽可能“完美”的公开课,但是这样的公开课效益如何?因此,关注公开课的成本、分析公开课的成本发生的原因,为教师及管理者提供决策控制公开课成本,从而提高公开课的效益,以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公开课

公开课就是对他人公开的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1],往往是优秀的课堂教学,也是某一阶段人们期望的能体现最新教育理念的课堂,为常态课堂追求的目标。公开课的开展,包括三个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及教学评议阶段。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前期规划与准备,为教学实施服务的;教学实施阶段是教师、学生、媒体、资源等教学要素充分互动的阶段;公开课评议阶段是执教者反思、听课者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阶段。由于公开课的教学实施是经过多次教学设计、试教、研讨后才开展的,因此,笔者将公开课的最终的教学实施之前的所有规划与准备包括公开课特有的“试教”都称之为教学设计。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配置基本完成,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提供教师教学所需的电子资源,教师可以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并完成了信息技术技能、现代教学理论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培训[2],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整合是教师们主要的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是有效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阶段,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公开课的主要目的。为了这样一种理想的课堂,不仅仅是执教者一人甚至是一批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及心理资源来准备。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成本

成本一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广义的成本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应发生或实际发生的价值牺牲”(袁连生,2000)。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的成本就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的投入,指为了推动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应发生或实际发生的价值牺牲。

为了便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投入成本的分析,“公开课”(为叙述方便,下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公开课简称为公开课)可以依照:(1)投入公开课的要素(人力、物力);(2)公开课成本的负担主体(学校、教师);(3)投入公开课资源的表现形态(货币、非货币)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这三种分类方法互有交叉,对公开课成本的分类是对于开展公开课这一活动实际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根据管理及在促进公开课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控制的需要,按照成本负担主体对不同形态资源的投入为标志进行划分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如图1所示的公开课成本分类。

公开课成本的负担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还有学校。但是分析公开课教学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教师是公开课成本负担的主要主体,其次是学校(如图1)。由于公开课这一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而且学生为公开课付出的成本与花在常态课的付出差别很小,因此不考虑学生。这里的教师包括执教教师、其他参与准备与评议的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学辅助人员等。由于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是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并非专门为公开课而任用的,所以不计入公开课成本的负担主体。

如图1所示,公开课成本分为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两类,货币成本是数量的,可以进行数学计算;非货币成本难以量化,但是会极大地影响执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准备公开课、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行为,所以也是本研究要考察分析的对象。

1 非货币成本

公开课的非货币成本主要是由执教教师负担的,主要内容是心理成本,是指为了推动教学改革,开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而应发生或实际发生的心理价值牺牲。在“整合”阶段,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以提高教学效果进而达到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和促进学生发展时,这些对于教师以往的教学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因而会产生焦虑与排斥等负面的心理状态。同时,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缺乏致使执教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资料却感觉收效甚微而焦虑、烦躁,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方面能力较差,在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把握上要驱除以前的教学习惯实现一个心理的转变,以及在克服教育信息化初期的障碍之后还要克服探索更恰当地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带来的更大的焦虑与排斥而负担较多的心理资源。

如果能对教师付出的这些心理成本给予适当的补偿,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制度上的人性化关怀,这样对保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由于人们赋予公开课(尤其是评比类型的公开课)太多外在的价值,使其带有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执教者为使公开课上的更加精彩,争得校外老师的好评,为自己扬名立万,一直会有很大的思想压力。在访谈中发现尤其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和年纪较轻的女教师的心理压力较大。前者主要是担心自己上不出新意,或是思路不符合新课改精神;后者主要怕课堂驾驭不好,甚至有的年轻女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期间会失眠。这显然消耗了教师大量的心理资源。对这一成本的控制一方面依靠教师本人转变对公开课的认识,另一方面靠教育主管部门适当降低公开课在教师晋级、考核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它的功利性价值,这对公开课活动本身的健康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2 货币成本

公开课的货币成本包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1) 财务成本

财务成本,也就是会计成本,是可以通过学校的账簿记录或个人的支出记录计算出来[3]。公开课财务成本分别由学校和执教教师负担。

学校财务成本。学校对公开课付出的财务成本包括消耗固定资产和材料的费用、低值易耗品的费用。前者指教学设备消耗的分摊,如计算机、投影仪的折旧与维护费用的分摊,设备耗用的电费;后者指为公开课试教及正式实施教学时所消耗的各种材料、燃料、试剂及一次性的仪器仪表、工具等费用,这里统称为教学用一次性消耗材料的费用。

执教教师财务成本。执教教师付出的财务成本是指为使公开课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和教学实施阶段所支付的所有经费,包括为了教学内容购买图书、光盘、网上下载的有偿使用的资料的费用(很多学校不给报销),为了准备公开课,执教教师自己支付的电费。

(2)时间成本

概括地说,就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教师为开展公开课,从教学设计阶段到公开课活动结束所花费的所有时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会占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思考信息技术的恰当融入,我们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的条件,最终将这些理念与方法真正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而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虽然,这些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也是需要的,但是教师们可能会将这些教学目标分解,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而公开课是“典型课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就要把这些目标尽可能地在一节课上体现出来,要让听课者看到公开课的教学效益,因而要花费数倍的时间。一般地,公开课的级别越高,参与准备的教师越多,他们为执教者提供建议、指导,这样就耗费众多教师的时间。

由于教师为公开课付出时间的过程是教师内部生物能量消耗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花费的时间的价值可以借助教师的工资来衡量,即根据教师的平均月薪及正常工作时间计算教师正常工作每小时的工资来计算教师花费的时间的价值。所以,将时间成本划归为货币成本这一项。

为公开课付出时间的有执教者和参与者,按照公开课教学的过程,教师们为之付出的时间成本可分为:

教学设计阶段的时间成本。这个阶段包括教学设计初稿阶段的时间成本和公开课“试上”阶段的时间成本。在初稿设计阶段,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解读,要厘清,编者的意图。然后,分析学习者特征。“下面就是到网上去搜大量的相关内容,把这些梳理出来,觉得有新意的根据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个清晰的模块,然后思考每个块之间采用怎样的方式呈现,以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与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借鉴其他教师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写好脚本,这是一个相当费时费力的过程。这要花费教师大段的时间,很多时候因为学校的杂事太多,教师只能占用休息时间,“每个晚上熬上三四个小时是正常的”。然后根据脚本再做课件,形成教学设计的初稿,这个也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是很多时候搜集到的资源并不能如我们所愿,这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集、筛选、改造”,有些效果自己的技术难以实现的还要请教技术人员。

公开课“试上”阶段,执教教师通过试上检验自己的教学设计,同组的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进行现场评价指出问题,执教者反思、调整、完善,“一方面是教案的修改,然后是课件的修改”,“而且由于是初稿,课件很粗糙,很多地方需要美化,由于公开课要完整性,在课件的设计与美化上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但是,很多时候会有两三次的试上,不同级别的公开课,教师重视的程度不同,参与的人数不同,试上的次数也不同,这样花费的时间成本达到常规课的几十至几百倍就不难想象了。

公开课教学实施及评议阶段的时间成本。公开课最终的教学实施阶段同常规课的教学实施阶段一样都会发生时间成本,如果此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和正常的教学进度是吻合的且开课班级是执教者所带班级,那么执教者在实施阶段的时间成本将不作计量,否则要计量执教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时间成本。而听课教师作为受众此时的时间成本将不予以计量。由于我们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公开课的成本主要是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准备公开课耗费的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将不考虑公开课评议阶段的时间成本。

(3)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负担的主体包括学校、执教教师和其他参与教师。

学校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学校财务成本不用于公开课向听课者展示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而用在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可能获得的收益。执教教师付出的机会成本是指在准备公开课时,因为考虑要最好地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等资源而放弃了投入其他教科研活动、其他课程学习可能带来的教育、学习或心理收益。其他参与教师由于参与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而放弃了投入其它教科研活动、其它课程的学习,因而可能损失在其它教科研活动、其他课程学习中带来的教育、学习或心理收益,这样就形成了机会成本。

三 小结

公开课这一特殊的教研活动使得人们为之投入相当于常态课堂很多倍的成本。笔者曾对34名中学骨干教师作过调查,发现教师搜集资料所用的时间占初稿设计阶段的三分之一,而这个时间完全是可控的,所以如果教师能熟练地、方便地获取到有效信息化资源,即可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本人有较高信息素养,另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提供有效条件方便教师获取资源。公开课特有的“试教”环节使得货币成本的增加,同时也由于大家对公开课的重视,加重执教者的心理负担而增加心理成本。如果教师本人能理性看待公开课的价值,管理者能给予适当的物质及精神上的补偿,这样对于减少人们在公开课方面的投入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师也是一种制度上的人性化关怀,这对于提高公开课的效益,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公开课再认识[N].中国教育报,2006-6-2(5).

[2] 郭莉.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6):18.

[3] 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公开课整合成本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