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思想

2009-07-15贺小玲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5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

摘 要:曹操的用人思想,概括起来有两句话:为我所用,唯才是用。为了充分网罗人才,为我所用,曹操采取了“广施恩惠,打造爱才的形象;建立制度,积极营造求才的氛围;来者不拒,充分表露惜才的情感”等策略,聚集了大批人才,为其成功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曹操本着“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用人思想,坚持唯才是用。但是,曹操的唯才是用,是以能不能为我所用为前提的。

关键词:为我所用 唯才是用 曹操 用人思想

《三国演义》中,袁绍与曹操曾经一起讨论时局。袁绍的打算是:“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一句话,道出了曹操的政治谋略:即把人才问题看做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陈寿先生的《三国志》最后有一段评价: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功业,曹操为什么能够最终“克成洪业”呢?有两个原因,一是曹操精于谋略,二是曹操“各因其器”,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对于霸业的成功是极其重要的。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术,远比其“运筹演谋”精彩得多。很显然,越是好的谋略,越要集成大家的智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谋略并不是很突出,有几次曹操认为很得意的计谋,结果都吃了败仗,反而来自荀彧、荀攸等“智囊团”的很多计策都得以成功。所以,精于谋略也是善于用人的结果。

那么,曹操的用人思想是什么呢?概括起来有两句话:为我所用,唯才是用。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政治基础不如袁绍、孙权、刘备。因此曹操知道用人,首先要有人可用,这首先需要解决如何网罗人才,如何让更多的人才为我所用的问题。让更多、更全面的人才入吾毂中,为我所用,曹操可谓下足了工夫,当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益。曹操是怎样网罗人才,使人才为我所用的呢?

第一,广施恩惠,打造爱才的形象。这是曹操用人思想的基础。曹操的爱才,是因他确实需要人才,所以从内心深处真正爱惜人才,他想方设法积聚人才,为自己所用;当然,光爱人才还不行,还必须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爱惜人才,而且爱得很深、很痴。因此,他从两方面打造了自己爱惜人才的形象:一是态度谦恭,充分展现自己爱才的诚意。只要有高人来归,曹操就情不自禁,喜形于色。如初平二年(191年),荀彧弃绍投操,被操赞为“吾之子房”;又如建安五年,许攸弃绍投操,喜得曹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已”。二是广施恩惠,大义收买人心。张绣降曹操又叛曹操,差点要了曹操的性命,就连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死于张绣之手。后来,张绣又投降曹操,曹操不计前仇,还封他为列侯。甚至下令不让放箭射杀孤身于百万军中救出阿斗的赵云,容忍“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等等,曹操把其爱才的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

第二,建立制度,积极营造求才的氛围。在互相攻伐、争夺政权的进程中,为了网罗人才,曹操先后发布过三次求贤令,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也说明曹操的“人才工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光有爱才的名声是不够的,刘备也爱才,他求贤若渴,结拜兄弟,“三顾茅庐”。曹操独树一帜,建立起了持续的人才聚集和更新的机制,所以后来的曹魏人才济济,而蜀却是“蜀中无大将”。三次以政府文令颁发的求贤令,既是曹操求才若渴的集中体现,也拓宽了发现人才的范围,畅通了获得人才的渠道,形成了良好的人才积聚氛围。

第三,来者不拒,充分表露惜才的情感。无论是对部下,还是对敌人,曹操都时时注意体现出惜才的情感。曹操有一个名叫魏种的部下,在别人叛变的时候,曹操说“唯魏种不弃孤也”,结果魏种临阵脱逃。恨得曹操咬牙切齿,一定要惩处他。后来魏种又被抓住,曹操居然“唯其才也”,不仅没有惩罚他,还亲自“释其缚而用之”。对于降谁杀谁的吕布,他也差点“释其缚而用之”了。当然这种情感的表露曹操是能够把握分寸的,他既做给人才看,也做给天下人看。

人无完人,大凡有大才专才者就更有些诸如狂傲、放荡,甚至“盗嫂受金”之类的毛病,曹操深知这一现实。所以他的用人思想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也就是说,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而在“打天下”的时候,就要把才能标准放在首位,就要唯才是用。曹操也是这样贯彻实施的,我们来看求贤令的内容:建安十五年下令“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又下令,要求官员对那些有才能,即使有缺点的人才,也不能弃之不用;第三次“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阵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可见,曹操的求才,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求才。不讲究出生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只要能够为我所用,即使是鸡鸣狗盗之辈、不忠不孝之徒,都可以任用。这样发布求贤令的,在历史上也为数不多。正是这种不迷信德才兼备、不苛求又工又专,却又非常实际的唯才是举的思想,为曹操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了使人才为我所用,曹操甚至不择手段、“逼”才就范。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协助刘备与曹操作战,然而曹操却吃了亏,因此不惜采取了以挟持徐母为人质的方式,终于逼得徐庶就范。虽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但曹操仍对其待若上宾。这也是曹操为我所用思想的典型表现。

曹操是不是就真的像他说的那么珍惜人才呢?其实不然。曹操的唯才是用也是有前提的,一旦他产生了怀疑,特别是涉及到其政治路线、涉及到其威望的,不管是真是假,也不管是不是人才、是忠是奸,他立刻就会翻脸,杀之而后安。孔融时而有反对曹操的意见,被曹操杀了,而且还给这个孔子的二十世孙定了一个不孝的罪名;荀彧、许攸这些与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因“恃旧不虔”,即态度不好,被曹操杀了;杨修太聪明了,也被杀;崔琰虽然没有“不虔”,也没有“唱反调”,曹操也让他冤死了,连陈寿也说“而琰最为世之痛惜,至今冤之”。故曹操的唯才是用,是以能不能为我所用为前提的。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陈寿.三国志[M].北京出版社,2007.

[3]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

[4]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5]丁学彬著.说三国话人生[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贺小玲 四川省江油市职业中专学校 621700)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曹操
心动杀人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曹操雅量惜才
三国演义
曹操梦中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