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作中的真我风采
2009-07-15张静宇
摘 要: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历来以平淡自然著称于世。笔者认为,陶渊明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表现了诗人个体本身的安宁及精神困境方面的超脱,表达出真我的特点。通过作品的“真”来表现“我”的存在,也正是“真”的敞显,使“我”为之一亮,焕发光采。
关键词:陶渊明 “真” “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洪流之中,有人力挽狂澜,他们是悲壮的;也有人悄然隐退,他们是寂寞的。没有他们,历史的方向不会改变,有了他们,历史却会格外动人。其中有勇者的呼声,也有心灵的吟唱。从历史来看,隐士不胜枚举,伯夷、叔齐、庄子、东方朔、阮籍、嵇康……他们之中,有人“大隐隐于朝”,有人“中隐隐于市”,也有人“小隐隐于野”。无论隐士身在何地,他们的心都是孤寂的。他们执意要在清与浊之间划一条界线。只有陶渊明,一身清风傲骨,有许多矛盾和冲突,但他最终达到了自我升华。那么,陶渊明又是如何在现实的矛盾中达到自我超脱,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其作品进行分析。
有人以“山水诗”为陶渊明的诗歌定位,这种观点轻视了陶渊明自身独特的思想价值。朱自清先生就认为田园才是陶渊明的独创。陶渊明笔下的“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自然和山水,与谢灵运等人有所不同,陶渊明这里的自然,不仅是脱世的名山秀水,也不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最为主要的特点是表现了陶渊明个体本身的安宁及精神困境方面的超脱。
陶渊明的诗作,不仅仅是诗的题材领域的拓展问题,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与村夫野老交往的问题,它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人的物质——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视作一种享受的。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不再是孔子门徒、游侠剑客、簪缨世家、清谈雅客眼里的农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他眼里的农村,已是过滤了因战乱导致的荒芜破败、扶犁把锄的艰辛、粗茶淡饭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优美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鸡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多美的景象啊!田园生活变成简单质朴且可实践的诗意生活。也只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无仕宦的失落、精神窒息里毅然走出,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而精神却感到愉悦的生活中。苏轼由衷地称赞陶渊明的诗“似癯实腴”。善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理念,诗中常出现言理之句。精神上的怡然安恬的感觉,表现了一处特别美好安宁的气氛,如《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这尘世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真正地烦扰陶渊明内心的宁静了!
诗中的诗人,整个身心都沐浴在宁静之中,与他相伴的是篱边怒放的菊花,暮霭中依稀浮现的山影,高低翻飞的归鸟……这首诗突出地表达出:归隐的生活虽然简朴,却能免除个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痛苦,受困的心灵找到了避风的港湾,飘荡的灵魂也找到了归宿,找到了最初的“真我”。
何谓陶渊明推崇之真我也?笔者认为:可以从主要影响其思想的儒、道思想来理解。其一、自然之道。老子主张万物“复归于朴”(《老子》),庄子主张“天道无为而自然”(《庄子·至乐》)。陶渊明深谙自然之“道”,并且认为人道即天道,“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人保持天性的途径就是回归自然之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自在,顺化自然表达真我。其二、内圣之道。陶渊明虽遁世,依旧关心时事。实际上,普通生活正是道的表现形式之一,道就存在于平淡的生活中。陶渊明在超越物欲,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就实现了真我。他达到了“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的真圣人的境界。回归自然、张扬真我,这就是道,就是圣,就是真。陶渊明化道家、儒家思想为自己所有,而又不拘泥于儒道,这是一种人性的活化,而不是简单的僵化和盲从。“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陶渊明的思想展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化天道、圣道为已道的典范。
可以说表达“真我”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爱憎、理想、希望都毫元掩饰地写入作品,又通过作品的“真”来表现“我”的存在。真率自然地把其文学作品中最震人心弦的奥妙不留痕地展现出来。
“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敞显,使“我”为之一亮,焕发出美。同时他的思想得到净化,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
参考文献:
[1]关中州.从陶渊明作品看其“出淤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5).
[2]田贞.诗意人生境界的营造者——归隐田园的陶渊明[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6).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张静宇 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学 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