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2009-07-15邓武蓉
摘 要:《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项羽是司马迁着力刻画的一位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秦亡汉兴之际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在他身上,有所向无敌的千秋霸气,也有凄婉缠绵的儿女情长。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关键词:《项羽本纪》 悲剧 英雄
《项羽本纪》是《史记》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史记》于史是“史家之绝唱”,于文是“无韵之离骚”。《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如同一轴人物画卷,在传记文学的人物画廊里大放异彩。而项羽是司马迁着力刻画的一位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秦亡汉兴之际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和大悲。在他的身上,有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千秋霸气,也有凄婉缠绵的儿女情长,还有乌江边上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项羽的一生叱咤风云,却没有逃脱失败自杀的悲剧命运,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司马迁在项羽身上倾注了强烈的主观感情,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司马迁的一生也是壮丽动人的一生,他是传记文学的开山之祖,又被誉为“史学史上的李白”。可是,因为李陵之祸,司马迁遭受宫刑,成为闺阁之臣。所以,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也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了自己深切的同情。
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司马迁以惺惺相惜之笔,对项羽的英雄气概给予了热情歌颂;对项羽的缺点,虽下笔严峻但绝无渲染;对项羽的失败和灭亡,司马迁则饱含同情和惋惜。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然歌颂和同情项羽,却并不是“爱则欲其生,恨则欲其死”,而是把项羽写得真实生动、有血有肉。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焚烧阿房宫、坑杀俘虏,鸿门宴上又动恻隐之心。他常顾念百姓疾苦,有时还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情。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项羽于一身,使得项羽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如何把握项羽这一文学形象呢?作者认为应紧扣以下四个事件进行分析:
一、巨鹿之战,英名永传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项羽的一生是有价值的。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足以让他载入史册,永垂不朽。项羽三年的反秦活动,最根本的是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中,击败秦主帅章邯,俘获秦兵20余万人,一举摧毁了秦军主力,加速了暴秦的灭亡。明代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史记抄》)司马迁以饱蘸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巨鹿之战的惊心动魄: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抄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武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这是何等威风!司马迁写项羽战前破釜沉舟,一连使用三个“无不”描绘战争场面,“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诸侯军武不人人惴恐”,“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使项羽勇冠三军的英雄形象仿佛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屏障,立于我们眼前。司马迁在“太史公曰”热情地歌颂道:“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证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认为,项羽虽未成帝业,但在秦灭汉兴之间,在一个时期以内发号施令,权威如同帝王一般,所以把他列入“本纪”。
二、鸿门宴,恃功轻敌
项羽是一个军事天才,曾自言“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然这仅指鸿门宴之前,鸿门宴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项羽一生功业的转折点,从此以后,项羽就一步步地走向失败,走向灭亡。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最精彩的场面描写,鸿门宴有强烈的戏剧感,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一开始就写出项羽的声势和刘邦的岌岌可危,项羽军40万,刘邦军10万,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项羽说:“旦日养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暗示战争一触即发,接着项伯往来沟通,战争的阴云暂时扫去,但项伯一句“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引出鸿门宴的场面;宴会开始,刘邦谢罪,项羽留宴,矛盾又似乎解决,但紧接着范增举玦,项王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气势又趋紧张;关键时刻,樊哙闯入军门,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舞剑只得草草收场,故事从高潮走向结局。最后,刘邦假装如厕逃走,张良留谢,气得范增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留下了君臣不和的余波。整个故事被司马迁写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来使人身临其境。
在鸿门宴中,我们可以看到,范增忠心耿耿,项羽不听不理;项伯吃里扒外,项羽却言听计从;刘邦甜言蜜语的恭维奉承,樊哙义正辞言的申诉斥责,张良宴会之后的巧妙支应,他都一一容下。项羽完全被刘邦君臣里应外合地利用和愚弄了,失去了一个消除刘邦的最好机会。项羽不杀刘邦,主要原因是刘邦用谦卑恭顺的手段,满足了项羽骄傲自大的心理,所以,毛泽东曾惋惜地说道:“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这里,我们看到:刘邦多谋,项羽天真;刘邦胆小虚伪,项羽心胸坦荡。项羽纵虎归山之后,兵力虽强,却处处被人牵着鼻子走。他先是被田荣牵到了齐国,随后又被刘邦牵回了彭城,马不停蹄,疲于奔命,最终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窘境。
三、霸王别姬,侠骨柔情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司马迁的主观感情随时流露,这一点在《项羽本纪》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司马迁写项羽最后兵败自杀,竟用了两千多字,带有强烈的抒情性。霸王别姬是《项羽本纪》感人至深的描写。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多么悲慨淋漓的歌声和场面哪!在这里,项羽侠骨柔情,动人心弦,英雄美人,相得益彰。如果说“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开了后世浩如烟海的才子佳人小说之滥觞的话,霸王别姬则首开后世小说英雄美人情节模式的先河。
在这里,项羽是真心英雄。豪气冲天的西楚霸王,当自己已经到了英雄末路、托身无所的困境时,不是担心自己,而是担心自己所爱的女人。西楚霸王也有着如此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风云气和儿女情在项羽身上得到了完美结合,这个真实生动、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当他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的时候,遇到自己的一双儿女刘盈和鲁元公主,车夫把他们抱上车,可刘邦嫌车子太重跑不快,几次把两个亲生儿女从车上踢下去,令人不可思议。刘邦以其政治家的远见和智谋打败了项羽,可刘邦绝对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英雄。刘邦最终坐上皇位,却似小人得志。鲁迅曾有一句诗歌:“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项羽重情重义,方显英雄本色!
四、乌江自刎,英雄本色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而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为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羽被汉军逼至乌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拒渡乌江。从而引来后人许多感慨: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做人中豪杰,做鬼要做鬼中英雄。项羽为了保持自己崇高的人格,放弃求生的机会,让李清照非常感佩。李清照的见识和豪气亦是巾帼不让须眉。而杜牧则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能伸能屈才是真正英雄。项羽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项羽生前战功赫赫,死得慷慨壮烈,他的死是英雄之死,所以他的毁灭是悲剧性的。悲剧总是能打动人心,那是因为人生本来就不完美,悲剧容易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至死不失英雄本色;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因不堪刀笔吏之辱,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田横兵败之后,不愿投降汉朝而自杀;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歌声,气盖一世,荡人心魂;谭嗣同为了变法,慷慨赴死,临行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篇,使得风云变色,草木同悲!这些英雄人物的生死抉择告诉我们: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同样是不可屈服的!
历史总是让人思接千载,见贤思齐。项羽壮烈的人生精神让我们感慨万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的脚步匆匆向前,转眼之间,项羽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笔者常常想,人心进步了吗?项羽在两千多年以前面对生死尚能作出抉择,现在有多少人能够理解,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又有多少人能够超越!
(邓武蓉 湖南郴州 湘南学院中文系 4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