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点拨,点亮语文课堂

2009-07-15肖海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

古语说得好:“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也就是说有困难,有疑惑,向老师或者别人请教,经高明者指点开导,顿时茅塞顿开,这就是点拨。点拨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再普通不过了,而语文的点拨则又具有特别之处,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教语文,一篇课文,文字通俗浅明,说学生不懂吧,学生字也认识,词义也明了,怎么不懂呢?但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却回答不出来,这就是语文学习的似“怪”非“怪”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语文点拨教学更具有奇特性和必要性。

说到“点拨”,似乎有两个人绕不开。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老人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应该是我们所能看见的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有关“点拨”的阐述;一个是二十多年前第一个提出“点拨法”的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蔡先生的“点拨法”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坛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体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什么是语文点拨教学法?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可见,蔡澄清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在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加以创新的产物。“点拨法”的立足点在于结合中学语文的实际和学习实际,具体落实启发式教育原则。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实施点拨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三种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抓住教材的三项内容(重点、难点、疑点),从三个方面(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实际),通过三条途径(通过画龙点睛以掌握知识要领;通过举一反三以实现能力迁移;通过启发讨论以求得教学相长),达到三个目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从而归结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尽管“点拨”的教学思想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界两千多年,但人们对“点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课堂教学中,点拨不适时,点拨不到位,点拨不得法的现象屡屡发生。面对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怎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点拨”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老师应该什么时候适时点拨,如何做到点拨到位,点拨得法。

无庸置疑,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旧知进入新知的转化升级式的认识与理解过程。而教学,由认识肤浅、片面向认识深化全面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而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点拨。

1.学生的学习材料十分复杂繁多,需要分清主次,分出轻重。如何“分”?按什么原则“分”?怎样分才能让学生不那么费心费力?怎样“分”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凡此种种,学生都需要教师加以点拨。以学习课文为例,上一篇学了什么,下一篇又该学什么,教师提示一下就可以让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

2.无庸置疑,学习语文是要有兴趣的。而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因为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关键在于促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部需要,使学生乐而求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感到上语文课有兴趣,甚至兴趣盎然。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关键在于巧设疑问,巧诱导。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点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不妨从课堂的导入部分就开始激趣。

如在上《乡愁》的时候,笔者就让家在舟山象山半个月一个月才回一次家的住校生讲讲他们想家的感受。远离父母想到家的舒适父母的爱时他们大都有话要说,说了那么多真实动人的感情故事后,老师便让学生回到课本。笔者在这基础上稍加点拨:我们现在想家想父母了,可以打电话给父母,父母也可以来看我们。可是当时很多人是背井离乡,漂泊异地,试想一下当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游子对亲人对家是如何牵挂如何思念的,那种因思念产生的愁和痛有多深啊!于是,抽象的乡愁也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酽酽的让人微醉。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了,气氛也出来了,便可以很自如地引入正题上课。

在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又模仿李咏主持的“幸运52”,让学生在以下的叙述中推测要学的课文的作者:

被称为“香山居士”的他,元和十年因直谏被贬谪为江州司马,却成就了他的千古名篇《琵琶行》。他的另一篇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也很出名。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背过他的古诗《赋得古园草送别》,他的政治讽喻诗《卖炭翁》也流传千古。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关心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重视诗歌的现实作用和社会意义。

3.语文课本中也有些文章是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想象能力,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点拨,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从而很好地理解课文和人物情感、复杂心理。例如:台湾诗人郑愁予在1954年创作的《错误》一诗,写的是男儿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女子的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也是最主要的主题。结尾的两句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学生对这两句话理解非常之难。笔者就顺势启发:“达达的马蹄”点明了“我”的身份是什么?对“我”的归来为什么说是“美丽的错误”呢?这样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这“达达的马蹄”声,使“你”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因此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学生通过想象似乎看到了女子那惊喜而又随即伤心失望的神态。

4.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充分说明了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比直接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所以教师的教学应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的放矢地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而在教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当然离不开点拨。

如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很多是通过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和五光十色的生活场景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弄清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首先告诉学生:尽管景物描写千差万别,但一言以蔽之,乃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有的是为了揭示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的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的是为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有的是从正面抒情,或者从反面衬情等等。这样学生就不难明白《沁园春·长沙》中为什么选取意象会这么有特色: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既有远眺的万山、层林,又有近视的漫江、百舸,还有天上的雄鹰,水底的游鱼。动静结合,颜色绚丽。作者作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向往。

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掌握了点金之术,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智力发展呢?我们认为,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似乎感到无疑之处略加点拨,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行解决。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启智敏思。宋人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面对贾母和贾宝玉同样的发问:“读了些什么书?” 林黛玉前后两次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只读了一年书,些许认得些字。”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林黛玉前后两次的回答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么不同在哪里?面对同一个问题,林黛玉的回答为什么要改口?从中表现了林黛玉怎样的性格?通过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了林黛玉前后回答的不同是因为贾母对女子读书的态度,她的改口也正好体现了其进贾府的心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也表现了林黛玉的聪明和机智。诸如此类问题,如能适当加以诱导点拨,都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扉。

孔子在《论语·述而》上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不通说不清的时候,就不启发开导。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可使学生疑窦大开,智慧闪烁。点拨教学在语文中的作用,当然还远不止以上这些。点拨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由只注重教法转变为同时注重学法,由只注重学会知识(往往是死记硬背)转变为更注重培养能力(强调掌握方法和灵活运用与发展创造);由只注重手把手教转变为注重引导放手学。我们认为点拨艺术运用自由恰到好处,确实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8.

[2]蔡澄清.重在点拨[J].语文教学通讯,1982,(02).

[3]蔡澄清.语文教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4]蔡澄清.《祝福》教学二题——小说教学的点拨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1992,(02).

[5]蔡澄清,陈军.谈语文点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6,(12).

[6]蔡澄清.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要义与操作[J].课程·教材·教法,1997,(12).

[7]王学东.在“点拨”中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J].中学语文教学,2008,(10).

[8]陈军.因势利导,点拨教学的基本原则[J].中学语文教学,2008,(10).

(肖海红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浙江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315100)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