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结构演化

2009-07-15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现代服务业

王 伟

摘 要:天津滨海新区目前进入服务业高速发展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应积极承接全球现代服务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利用大型工业项目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通过地区、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动走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天津滨海新区的服务业需充分利用内生的动力因素,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演化,实现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走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结构演化;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410X(2009)03-0048-05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费舍尔在研究经济成长问题时提出了三次产业的概念,此后克拉克更为完整地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1]。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积聚等基础条件,而且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目前现代服务业在天津滨海新区处于加快发展阶段,未来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全球现代服务业向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为天津滨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和机遇

(一)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克拉克定律是产业发展所遵循的黄金率,即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且先升后降,而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增长,最终占据整个经济最大的比重。参看世界各国的三次产业比重可以看出,经济水平越发达,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从这方面来说,相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相对落后,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低[2]。

一般说来,第三产业比重高低的排序与经济水平的排序是一致的。2006年我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41.1%,低于最不发达国家46.2%的平均水平。随着全球各种经济水平国家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提高,但增幅不大,增速有待提升。

(二)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对京津沪和全国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三个城市的服务业均有各自的发展潜力,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全国的整体水平。北京和上海的服务业总量远远超过天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高于天津,北京服务业占总体比重为71.4%,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而上海和天津由于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服务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上海服务业增速超过总体增速,而天津服务业14%的增长速度低于三产总增长率15.1%的水平。天津滨海新区的服务业比重更低,近些年滨海新区工业取得的高速发展,也对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区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三)国际服务业转移促进了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全球发达经济体已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已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重要领域。随着我国WTO后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将进一步开放,为滨海新区发展外向型服务业提供了良好机遇。

随着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的完善,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已初步形成。空客A320、大乙烯、大推力运载火箭等一大批工业重点项目的落地,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强有力的需求,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先导的现代服务业是完成服务业结构转变、形成二三产业联动的必然结果。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为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的路径与动力

(一)天津滨海服务业经济发展与演进的路径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已形成相当规模,不同产业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内,吸引了服务业在地理选址上的集中。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需要实现集群内企业间和各产业集群之间紧密联系,产生多集群的联动效应[4]。滨海新区未来发展服务业要加强以下几方面产业联动。

1.新区内各集群的联动。通过淡化新区内原有行政区界限,突出功能区地位,强化集群核心吸引能力,同时加快各集群内在经济联系,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加强物流、金融等服务业集群与先进制造业等工业集群的产业间互动,发挥会展、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作用,强化产业链纵向协调能力。

2.新区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联动。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双城区——双港区”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龙头,更是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中心城区的金融城与于家堡金融区之间、中心城区的中心商务区与响螺湾中心商务区之间遥相呼应,滨海新区获得来自中心城区的支持,中心城区分享来自滨海新区的创新带动,而连接两地的则是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地理联动轴,即连接空港和海港之间的物流产业聚集带。

3.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的联动。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其他地区有广泛的合作空间。进一步加强此区域各集群的联动,有助于滨海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集聚效应,有助于“综合配套改革”的成果向其他地区扩散。滨海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的联动,将有效提升京津冀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与黄骅港等的联动可有效提高物流业的产业内分工。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产业联动提供动力,而服务业自身结构演化的内在诱因也来自于产业联动,区域产业的联动能够加速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结构优化。

(二)天津滨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演进的动力因素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增长极,已有的规模和体系具备了推动滨海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向现代服务业演变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这些内生动力,并将其嵌入现代服务业自身中,使其形成内生的增长体系。

1.技术进步。从某种角度讲,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动力,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5](P127)。由于服务业包含行业较多且特点不同,创造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差异,使其生产效率和扩张速度不同,因此技术进步对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的作用也参差不齐,消费性服务业受技术进步的影响要远远低于金融、物流等生产性的服务业。

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整体不断产生新的业态和变化,出现了附加值明显高于传统服务业的新兴知识密集服务业,这打破了新区服务经济的传统结构,促进了结构的演化,更进一步提高了现代服务业在新区经济整体和谐发展的地位。

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建设以科技园区为聚集地的科技服务业,积极引入国内外企业研发机构,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扶持技术中介机构。建成设施一流、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搭建由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等为主体框架的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同时,继续建立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中心,促进信息标准化采集和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电子商务,搭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现代物流、社会信用体系、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一批专业化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2.收入水平。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数量和结构提出更多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需求重点会逐渐向更高层次转移。由于服务经济结构直接表现为满足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产值结构,因此需求的变化及其结构性的分布就成为决定服务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在需求结构中,对服务结构影响最大的是个人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总量会扩大,消费结构会升级,消费物品的档次会随之趋于高级化,个人需求则趋向多层次化和多样化。最终,多层次的消费结构带动多层次的服务业结构递进升级。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而天津市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天津滨海新区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达到甚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服务设施的完善,滨海新区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商贸服务业增长迅速。2007年,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增幅高于全市3.2个百分点;商贸服务业增加值为218.68亿元;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总数超过15个,交易场所总面积达37.8万平方米,年交易总额达175.64亿元。全区多层次的商业空间基本形成。商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滨海新区的经济繁荣,成为滨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

3.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与其服务经济发展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5](P89)。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容量的加大,市场交换频率的加快必然促使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新的要求。而随着城市居民的增加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服务业的需求加大了,对消费性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生产性与消费性服务业具有高度统一性,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密集的人群和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即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就会越繁荣。因此,城市化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按照三次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主导产业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过渡。产业结构状况能够体现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新区设立以来,服务业一直主要依存于工业,近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带动滨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4.国际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2006年滨海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63.6亿美元,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同年,滨海新区进出口增长幅度达到20.9%,进出口值占天津市进出口总值的71.8%。滨海新区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新医药、海洋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和纺织服装等重点出口商品。

随着天津港和保税区为主体的物流业蓬勃发展,国际物流和国际航运功能不断增强。2007年,保税区完成进出区货物总值330.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12.4亿元,增长93.8%;天津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09亿吨,比上年增长20.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10.21万标准箱,增长19.4%;滨海国际机场全年运送旅客386.1万人,增长39.6%。

除了对物流业的直接拉动外,新区还出现许多新的服务业业态,如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内,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先原生品后衍生品”原则,采用“内外分离型”模式,逐步扩大离岸金融业务的种类和规模,发展离岸金融服务。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拓国际、国内服务外包市场,努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包目标地区。

三、结论与对策

(一)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战略

从现在到2020年是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优先发展金融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两个“先导”产业,同时稳步提升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三个“支柱”产业,继续加速推进旅游业、文化服务业、会展业、教育培训业四个“成长”产业,逐渐形成离岸金融、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三个新型产业形态,将是天津滨海新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以先导产业引领产业结构高端化,以支柱产业提升产业结构高质化,通过成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高新化的战略思想,将使新区迈向现代服务业经济。

(二)天津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

天津滨海新区服务业呈现出如下特点。1.高速增长即将开始。2007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0.5%,工业总产值增长10.6%,这种持续高速增长的大势,强有力地带动现代服务业超速发展。2.市场化趋势明显[6]。未来市场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滨海新区政府将进一步放宽行业进入限制,逐步从现代服务业垄断管理中退出,在鼓励竞争的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境外资本促进现代服务业市场化发展。3.创新驱动发展。随着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进入更加依靠创新的发展时期,天津滨海新区亦如此。4.国际转移与合作涌现。现代服务业面临国内高速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双重趋势,国际和国内企业合作将更加普遍。5.聚集一体化加速。滨海新区周边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带动整个现代服务业布局的整合和重构。

未来天津滨海新区将逐渐建立规模适当、层次清晰、功能各异、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成为一个多种功能综合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到2020年,天津滨海新区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的比例可望达到总产值的56%左右,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普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比例可望达到50%。2007年,滨海新区占天津市GDP的比重已达47%,服务业占天津市的30.1%,到2020年滨海新区占天津市GDP的比重将达到60%~70%。

(三)天津滨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作为带动环渤海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经济腾飞的“中国第三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将建成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物流中心、航运中心和生态宜居新城,这为突出新区海港、空港优势,扩大服务辐射的地域范围,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滨海新区要从工业主导的经济体系迈向以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的新服务经济时代,就要突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地位,优先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作用。

1.加强外部基础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效利用滨海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共建共享,为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

2.鼓励改革创新,建立市区新区联动机制。从政府引导出发,积极改革各项制度,促进企业形成现代管理制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创业和创新。发挥市区联动的体制优势,在经济运行、产业投资、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创意产业、市场保障等方面,滨海新区与市区形成工作互动机制,延伸工作渠道,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3.继续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联系。发挥滨海新区的有利条件,打造自身的优势产业,扩大国际合作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良性的产业集聚效应。

4.“先行先试”创新政策,完善国际化的软环境。以“先行先试”为契机,加快制度创新。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法规和制度,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美]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和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21.

[2]裴长洪.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5.

[3]吕 政,刘 勇,王 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4]朱晓青.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核心产业群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2007,(4).

[5]黄维兵.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徐光跃.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11).

责任编辑:陈文杰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现代服务业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基于有效供给理论的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分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促进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浅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