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09-07-15刘金锋
刘金锋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主要依靠教师、教科书、黑板和粉笔来完成。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很强的优越性,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它将会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数学教学中,若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就能够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改变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笔者采用动画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演示配合学生动手摆实物,使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先显示一幅反映新学年开始的图画,图中的老师、学生、鲜花、树木、房屋、飞鸟等画面一个接一个地慢慢出来,通过数画中的人和物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画面中的每一个图都是可以移动的,通过鼠标对物体的拖动,可把同类的物体分在一起,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又如在教学“1的认识”时,先出现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然后走出一个小学生,坐在椅子上拿出一本书和一个笔盒,接着出现一位老师前来上课。这样就使学生对“1”的概念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其他的数可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好引入情景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学生就能迅速进入学习氛围。笔者在教学中使用投影片、录音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历史故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一开始出示小明同学一天的作息时间投影片,让学生说说每幅图是什么时间,他在做什么。学生被彩图吸引,个个认真观察抢着回答,从而很顺利地导入新课,同时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播一段录像——时针娃娃和分针娃娃的对话,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初步感知。“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看不见摸不着。根据这一特点,笔者让学生用钟面学具,通过自己数一数(数大格、小格)、算一算、比一比……亲自从活动中体验1时、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笔者又出示一张投影片图,让学生了解我国1分钟的生产情况,感受到时间的可贵,知道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接下来播放一段一分钟的音乐,学生做课间操,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教学内容,也活跃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媒体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笔者设计如下的教学进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2)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进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多媒体的引进,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又常常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或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作业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完成作业,这样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教学时间过多,留给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过少。课堂上掌握不了,无疑就会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今使用多媒体教学,新授时间只须10分钟,学生用20分钟巩固,还有10分钟机动时间用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总之,多媒体能充分展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乡县平乡学区柴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