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 让师德在课堂教学中闪光
2009-07-15弭宝玲
弭宝玲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德才兼备,方堪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刻尊重学生,以坚定的信念激励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以巨大的力量去鼓舞学生天天向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满腔的热血去浇灌满园的花朵,播种希望。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质就是尊重,尊重是一切素质的综合和具体体现,是一切素质的根基和动力,可以说它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和支柱。
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内涵
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人格是一个人的脊梁,人格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每个人都有权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作为塑造人灵魂的教师,就更不应该去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要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有差异的发展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群体,比如有的学生有自卑倾向;有些学生则比较自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则介于之间,凡事持观望态度。笔者认为要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宝贵资源,并加以引导使其发展。纵观历史,曾一度被视为“差等生”的“歪才”,最终却成为杰出人物的不乏其人:达尔文、居里、拿破仑、拜仑、海涅、爱因斯坦等这些伟人,都曾被视为难成器的差等生。像海涅这样一位德国大诗人,曾被老师斥为“对于诗一窍不通的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像拿破仑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在巴黎军事学校学习时成绩只得42名。这都说明了“差等生”以其特长往往可以成就大才。在知识生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防止只热爱个别尖子、太重视高材生的倾向,要有全体学生兼顾、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思想,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拘一格育人才,要因材施教。对优秀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其发扬创造精神,对“偏才”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歪才”要加以扶正,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正才”。在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个性,引领其成才。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应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引导学生从自尊到尊重他人。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策略
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教师要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时,针对学生大部分看书习惯差、知识面狭窄、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等特点,笔者利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淤泥”的俗语引入,让学生从他们熟知的小动物入手,理出这些小动物间的食物关系。结果,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具体事例中很快理解了食物链的定义。接下来又设计了在食物网中找食物链的比赛活动,更激发了学生的竞争心。
重视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作用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爱,是教育的前提。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教育原理。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作为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每位学生总是带着某种情绪来参加学习的,积极的如喜欢、愉快、满意,消极的如紧张、烦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该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
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并加以引导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学生。只有学会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师学校、单位和集体、社会和国家,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国民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社会才能真正的进步。
总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完善自我,要以高尚的品格、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因敬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尊重学生、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