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9-07-15刘进华
刘进华
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过程,从感觉、知觉到表象,都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然而,并非一切事物都是被人们直接地感知到,还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中介,间接地去反映和认识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高中数学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一位高中生,不再是简单地去认识、记忆一些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它强调的是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自然界数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些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即自学能力,能够独立地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与以往的学习迥然不同的。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具有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具有开拓创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观念则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乐学。
教师要具备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础。因为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造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设疑问难、启发诱导的方法启迪学生,可以采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拓展性题目训练学生,也可以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还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力,培养学生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的习惯、能力,培养学生多尝试、多探索使用最简洁、最实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力。总之,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创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创造的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不断丰富、提高、完善自己,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创设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新教材实用,更有亲和力和生命力,尤其是新教材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的观点出发,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进行全新的安排和设计,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如函数y=f(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笔者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函数奇偶性、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建立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不把成绩好坏、是否循规蹈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用平等、亲切、商量的口吻与每一个学生交流,特别是保持幽默的教学风格尤其能够与学生产生更大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拓宽学生解题思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保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题目的变化,鼓励学生尽可能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因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平常在解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质疑解难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惊奇”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学生有疑问,这正是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流露,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帮助学生逐步进行创造思维。通过质疑、讨论,让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异想天开”。积极创设多元教学情境:在情感角度创设氛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在知识方面创设内容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能力方面创设操作情境,锻炼学生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