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09-07-15刘如江
刘如江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听赏是经过听觉由听者经丰富想象而实现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应贯穿于欣赏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获取“聆听”的机会。在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把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听赏,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能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听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呢?
通过听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地听赏歌曲,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欣赏的热情和欲望,刺激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积极、主动、专注,形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感知和体验音乐的程度也会因此而加深。在听赏完乐曲后,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几个问题:乐曲的曲名、作者?乐曲的情绪?乐曲表现了什么?乐曲可以分几段?……呈现出了主动聆听、积极体验、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教学情景。
通过听赏,使学生丰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想象能力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的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音乐欣赏如果只靠耳朵是远远不够的。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对学生来说有一段较大的感知认识距离。在教学中依据乐曲本身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设法缩短这个距离,让学生说有所指,看有所在,听有所思。如在《京剧欣赏》中有一首《唱脸谱》,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学生一起,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采用演唱的方式进行分段赏析,使学生在唱、赏中直接体验歌曲情绪,感受歌曲意境,理解、掌握京剧旋律的特点。又如《中国民歌》一课中的《澧水船夫号子》,不仅仅只让学生听,而是采用综合体验环节,让学生创造。学生在影视中可以看到,旧社会船工行船,都以吆喝来指挥,如“开船、扯帆、拉纤、靠岸”等。在教学中让学生“当一回船工”,边听边跟着吆喝,很自然地就会在学生心中得到情感教育,并且能很好的和教师一起合作来表现歌曲情感。
再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的第三部分时,为了使学生深入聆听,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与能力,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设计了“歌唱主题”环节,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熟悉乐曲、记忆乐曲,也能为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曲目,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借助歌唱主题,来帮助学生记忆主题和听觉感知,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通过听赏,能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听——体验,议议——领悟,实践——设计,跳跳——创造,自然而然地对歌曲有一定的理解。例如《小小牵牛花》一课,笔者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体会歌曲的情绪,寻找典型节奏,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并启发学生用动作或者神态表现出自己对歌曲的感受,经过反复听赏,学生被歌曲中那欢快的节奏、活泼跳跃的旋律陶醉了,他们边唱边根据音乐的节奏做起了动作。就这样,学生在听赏歌曲的过程中,不但轻轻松松的掌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充分理解了歌曲、近乎完美地表现了歌曲。
通过听赏,可以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音乐艺术的美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移情怡性的作用,而且肩负着不可替代的美育任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领略音乐艺术的形象美、意境美、旋律美,使学生的情操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不断升华。
例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都是震撼人心的音乐精品,它们使人们从情感上接受了诸如团结、凝聚、忘我、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些和谐、整体的观念如果变成人的纯理性的能力,人就会自觉地克服和战胜那些基于生理本能的自然感性和非理性的情绪,为实现善的最高理想而奉献自己的才智,并养成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宽容仁爱的道德、修养。这就不仅仅是美育对音乐的影响,而是已经提升为对人格的塑造了。
总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聆听,初听、复听、细听、精听。学生通过不断地用“心”聆听,才能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