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2009-07-15于翠竹
于翠竹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数学教师不能充当数学知识的施舍者,没有人能教会学生,数学素质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获得的。”这一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基于此,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提高45分钟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从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谈几点看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客体(学习材料)认识的过程。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创新,让课堂生动起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指出:“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的教学由于执教者的“灌、填、送”造成了学生的“吞而不化,化而不解”的消化不良现象,“填鸭式”教学已显然不合时代的要求,教师应改进教学,做到讲解精当,讲解中略有停顿,停得到位,让学生参与观察、比较、分析、猜想、抽象;设问思考,停得住气,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思考,否则,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思维无法正常展开。课堂教学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回答讨论,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形成“学一讲一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思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切不可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缺少消化和悟的过程,做题生搬硬套,擅长模仿,不能“活”用知识,若学生没有“生疑—解疑一省悟”的一波三折,即会造成知识的假性理解。新的教学模式应是“发现一释疑一练习”,教者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学,学生会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则明理的思维经历,从而有效掌握知识,真正达到“学会”。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积极的探索者让学生“动”起来,具有主动参与意识,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无论是数学概念、定理,例题教学和解题过程,教师都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动耳,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满足和愉悦。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应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进取状态,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去尝试,去猜测,去发现,主动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探索,如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即学生先通过尝试练习,探索思考,然后教师讲解引导获得新知识;或先猜后证,即学生先通过大胆猜想发现结论,然后教师引导进行证明;抑或学生先动手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寻求结论。
教师还应改进课堂提问行为,使得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提问是引导和促进课堂上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一定的技巧。
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1)提问应适度,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2)提问要精练扼要,言简意明,不能模棱两可;3)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问题有层次,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运用夸张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积极回答问题的欲望。
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善问、巧问,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方法,启疑开窦,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问可采用以下形式:1)曲问,即变换提问角度,让思维拐个弯,问在此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思索才能回答;2)悬问,即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3)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4)梯问,即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
以上做法,还有待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地实践探索。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