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探微
2009-07-15胡克贵
胡克贵
从数学新课程标准出发,认识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新课程已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这种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
教师教什么传统的教学是把“教与学”混在一起,这样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不明确,很容易变成教师为主宰。新“课改”下,教师“教什么”一方面应为“教学生学什么”,即引导学生质疑、发现、探究、归纳、判断、概括……把本来教师要教的东西变为学生自己去探索应该学的东西,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充分发挥了;另一方面指“教学生怎么学”。如在教“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这节课时,教师可先与学生复习这两类函数的概念、性质,然后以“要养成学习了一些知识就能够将它们进行横向联系”的方法论意义的指导,向学生提出这节课的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打算怎样去思考呢?”这就属于“教学生怎么学”。
教师怎样教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教”即要求教师要作为课堂的“教学向导”,来教学生“怎么学”和“学什么”,这就要求把学生放在探究的位置,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如设计问题情景、设计动态的直观图形等。
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发动学生1)认识学生。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学生。即对教师而言,首先必须知道学生关于新知识的生长点,否则就可以像奥苏伯尔,先给学生种下去,教师再去“浇水、施肥、供给阳光”,让其生根、发芽,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中逐步引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2)理解学生。所谓理解学生就是不能过高估计学生,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已有的了解和现时的观察,来判断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随心所欲,让学生花时间去研究,要有耐心。3)发动学生。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要充分地发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智力参与,让他们大脑内部有激烈的思想活动,能独立思考,不是人云亦云,模仿复制,不是表面的、外部的热闹。
新的教学策略的尝试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数学活动化过程。教学活动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取得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奋和成功。教师精心设计一些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以活动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走近生活,走进自然,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我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
提倡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面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表现的空间,给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把数学知识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新教材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拓展与创新,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设计一些随堂实践、跟踪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小课题研究学习。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符合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通过观察、调查、建模、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总之,教师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习,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师生一起携手探究数学知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县苍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