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009-07-15唐秀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习惯探究

唐秀玉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其重要性和作用不言而喻,但是语文教学现状实在难以令人满意。为此,也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和实验。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边教学边思考,发现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去学好语文。那么,什么是学习习惯呢?《语文教育学引论》指出:“所谓学习习惯就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中学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语文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因而在教学中强调多读多背一些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既包括古代优秀散文和诗词曲作品,也包括现当代优秀散文、诗歌等作品。通过诵读一些优秀作品,培养学生语感和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熟记一些优秀的文章和精彩的片段、名诗名言等。学生知识宝库中的佳句、妙句积累多了,写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要求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硬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很多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解分析,依赖教师和参考书,教师不要求就不去做,主动性、积极性严重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师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自主学习结合语文教学就是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与质疑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是每个学生必备的习惯,是自学的第一步。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而且阅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切磋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强调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切磋的习惯。这样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有利于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语文课程标准》(高中)新课标指出了合作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协作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意义以及合作的形式。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学习、相互切磋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作品,注意观察思考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并能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进行探究。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无所得,可见思考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重新构建为一个完整的新知识体系。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复习、巩固,学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提高、升华,学以致用。然而,学生实际情况令人担忧。他们不能将学思结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味地唯师、唯书,人云亦云,很少有自己的见解、看法和观点。鉴于此,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要有质疑和探究的意识。宋代的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可见质疑和探究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确定主题、选择研究角度、运用方法、表达结果等,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

培养学生写周记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要求高中生“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坚持写周记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每周写周记,可以调动学生去观察、思考和感受社会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周记的形式可以采用教师命题和学生自由命题两种。这样既可以达到检查学生作文水平的效果,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教师也可以借此与学生交流沟通思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改善教学的双重目标。

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是这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多发现、多思考、多积累,再教给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训练作保证,与教师长期的督促密不可分。教师要经常在新课之前抽查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比较预习的上课效果和没预习的上课效果的差别。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筛选课外要读的书,要求学生读文质兼美、思想健康向上的好书。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要流于故事情节,要注意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只要学生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再加上教师的督促,家长的配合,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一定能把语文学好。

(作者单位:合肥市三十四中)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习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好习惯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