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本科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2009-07-15孔毅
孔 毅
〔摘 要〕笔者从论述信息素质教育的期刊文献量和信息素质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两方面来论述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从中发现:从论述信息素质教育的期刊文献量上看,信息素质教育自2000年以来是愈来愈受到关注;从本科生课程设置上看,信息素质教育却是不受重视,且在近几年是愈来愈不受重视。文中分析了个中原因。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1-0205-03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tatus Analysis in China餾 Higher Education Stage
Kong Yi
(Library,Sheny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yang 110168,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tatu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餾 higher education stage wa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One was the amount of journal article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the other was the curricul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From the amount of journals,it was found tha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were paid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ince 2000.However,from the curriculum,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as ignored.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curriculum
信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要探讨信息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信息素质。
1 信息素质的定义
概要地说信息素质这一概念(Information Literacy—IL)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在向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的。此后,信息素质概念经历了由萌芽期到成长期至成熟期,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是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质主席委员会于1989年在其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质概念的定义——“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能找到和利用来自纸质、计算机及其他载体的信息;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的生存技能;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从根本上讲,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已经学会了如何学习;他们已经为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因为他们总能为任何任务或决策找到所需信息。”
在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中,广泛引用的是由黑龙江大学的马海群于1997提出的信息素质的定义。具体表述为:“信息素质是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
笔者在论述信息素质教育时所依据的信息素质的定义如下:
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
(1)意识到对信息的需求;
(2)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3)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有效地查询所需信息;
(4)正确评价信息及信息源;
(5)将所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重构新的知识体系;
(6)为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或任务而有效地使用信息;
(7)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理解与之相关的经济、法律、社会和文化问题;
(8)依法地、遵守伦理地查询、存取、使用信息;
(9)分类、保存、利用和改写所收集到的信息或生成新的信息;
(10)意识到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
2 从本科生课程设置上看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由信息素质的定义不难看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不是一门课程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由多门课程及多方面的训练共同完成。笔者认为其中有3门课程是其核心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法律基础”,应该将这3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接受信息素质教育。
我们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当人们有信息需求时,需要利用计算机、因特网查询、获取信息;为了有效地保存、管理、组织、生成与交流信息,需要利用计算机、多种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保存、管理、组织、生成与交流;为了使大学生成为成功的、独立的学习者,必须使他们具有了解并能成功地驾驶电子环境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流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素质的基础。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基础知识等。因此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的先行课。
“法律基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产权及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法律。通过这些法律的学习,使受教育者能够依法地查询、存取、使用、生成及传播信息,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遵纪守法。“法律基础”课也应是“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的先行课。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是着重培养信息素质定义(1)~(6)条中要求人们所具有的能力。在信息素质教育中,上述三门课程是核心课程。为了理解专业信息内容,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需由其专业课程来获得。
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法律基础”课是其先行课,专业课程是其后续课,“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是其主干。三者的关系可比之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土壤,“法律基础”是一名园丁,“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是棵树苗。“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这棵树苗只有种在土壤中才能生长,靠园丁的修剪才能成材。
然而,笔者通过浏览在高校的网站中检出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发现,在上述3门核心课程中,目前多数高校都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法律基础”课程。能够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的课程的名称的表述上不尽相同,某些大学将其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但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流畅地使用信息技术。在某些大学“法律基础”课程包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学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及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法律。能够实现信息素质定义(1)~(6)的教育目标的“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或相似课程在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块中都没有设置;少数高校在通识教育模块中设置为全校性选修课或各学院自行决定;极少数高校仅在几个专业中设为专业选修课或根本就没有设置。各高校这类课程名称表述上不尽相同,分别称之为“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科技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技能”、“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情报检索”等等,真可谓五花八门。极少数学校直接将课程称为“信息素质与信息资源检索”,但课程内容上仍局限在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上。
从整体上看,课程设置不配套,尤其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的缺失使得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无法真正实现。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共列出249个专业,对其中的218个专业都规定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些都说明了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笔者在浏览相关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也能见到要求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只是没有相应的课程来实现,这很有点叶公好龙的意思。笔者从检出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发现,2003、2004、2005年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中有的将“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及相似课程设置为基础必修、专业必修课程;2006、2007年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则将其设置为全校性公共选修、专业选修,同时降低学时、学分,甚至就没设这门课程。由此可见,近几年本科阶段教学中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大大地下降了。
3 从文献产出量上看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从论述信息素质教育的期刊文献量上看,信息素质教育自2000年以来是愈来愈受到关注(见表1)。其中作者单位多为高校且文献量亦是逐年增多,这应该表明高校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度更高且是逐年提高(见表1)。
4 讨论与分析
从本科生课程设置上看,目前我国高校对信息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且在近几年是愈来愈不重视;然而,从文献产出量上看,目前我国高校对信息素质教育是愈来愈关注,且在近几年关注程度是愈来愈高。何以两者如此相悖。
4.1 专业教师对信息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我们都知道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目前多是高校的教务处提出指导性意见,具体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各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专业教师制定,经学院教学院长审定。各专业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中多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尤其是近几年教学时数的减少,使得许多专业课的学时都得相应的减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这样的软课程自然不受重视,甚至于被砍掉。
4.2 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不了解
各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知之不多或估计过高;或误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素质教育;或误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等同于信息素质。这也是使得“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这样的课程不受重视,甚至于被砍掉的另一个原因。
4.3 图书馆馆员愈来愈重视信息素质教育
由表1可以看出,论述信息素质教育的期刊论文中作者为高校的居多,高校的作者中图书馆馆员在近三年又占56%以上。因各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职能,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深切感觉到他们的信息素质低下;馆员在为大学生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深切感觉到大学生在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时还有很多障碍。因此,馆员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的了解更接近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实际现状。这就使馆员们迫切的感到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素质教育,以提升他们的信息素质。所以,馆员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呼声自然就更高些。
由图书馆开设一小时讲座或专题讲座或设立网上课堂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但终是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全面的、系统的信息素质(1)~(6)的教育。要想切实、全面地对大学生实施信息教育,只有将“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类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才能真正实现。
然而,在课程设置上,馆员却基本上是无话语权的。学生在学习过“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类课程后,也深切地认识到了这类课程很有用,但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同样是没有发言权的。
5 结 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处在不良状态之中。各高校应大力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2]曾晓牧.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北京:清华大学,2005.
[3]陈力行.关于我国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成都:四川大学,2005.
[4]Sue Samson,Michelle S.Millet.The learning environment:First-year students,teaching assistants,and information literacy.Research Strategies,2003,(19):84-89.
[5]http:∥www.cnki.net[EB].200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