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09-07-15刘金爱
刘金爱
〔摘 要〕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问题依然突出。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1-0061-03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tural Information in China
Liu Jinai
(Library,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bas been made,but there still existed problems.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xpedite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on;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宏观管理信息化等内容,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时代的农业生产观念为先导,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装备农业,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对于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979年我国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农业信息化的先河,近三十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1.1 初步构建了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农业部建立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创建了全国农业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各省农业部门设立了局域网和信息网络,80%的县及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国布设了8 000多个信息采集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600多个农产品主产区集贸市场的市场信息网络;启动“金农工程”,强化了政府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测预警、市场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
1.2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遥感器检测形成了大宗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业资源和重大自然灾害三大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等服务于农业生产;启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已覆盖全国800多个县。
1.3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大幅度提升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到2006年底,全国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9%,有24个省区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农村电视机普及率达108.6台/百户,农村远程教育逐步发展。部分发达地区开始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如青岛市于2006年实现了宽带覆盖所有行政村,50%的乡镇机构拥有独立门户网络,超过30%的行政村建设成为“信息村”。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以及我国城市信息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甚至可以说存在“数字鸿沟”。
2.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农户居住分散、政府投入少、农民无力投资等原因,使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低于工业288.9%,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还局限于低层次上,如搞电话村村通、布设广播电视网,真正代表信息化水平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在部分地区还刚刚起步,2005年底,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为2.1台,农村网民普及率仅为2.6%,而农业生产人员仅占网络用户总数的0.76%,农民还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获取信息。
2.2 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需求,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虽取得很大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仍较低,农业产业链各经营主体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市场上还存在着上亿个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在这种情况下,分散农户无论是作为信息提供者,还是作为信息需求者,都缺乏话语权,多是被动地接受市场信息。社会化产业化不高的小规模生产,使农业经营者缺乏信息需求的动力,必然影响农业信息化进程。
2.3 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2.4 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2.5 农村缺乏信息专门人才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需要大批掌握网络技术、熟练农业经济运行规律、能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及时准确信息的专门人才,但由于农村有知识的青壮年大批外出打工谋生,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同时,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对培养农村信息人才重视不够,各级农业部门从事网络管理、维护与开发的专业人员普遍不足,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 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这都要求我们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十一五”期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起科学、完备、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
3.1 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据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负责人测算,2006-2010年共需中央安排农业信息基本建设投资30亿元,为保证体系有效运转,平均每年需要投入1.8亿元。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2007年的国家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元,具备了大幅度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条件,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以上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二是完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2007年山东省整合多家单位的资源,依托山东网通的宽带网络、山东邮政的物流配送体系、海尔集团的家电销售服务体系、微软(中国)、英特尔(中国)及大众报业集团的资源,合作建设山东省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青岛网通公司以超前思维进行农村宽带网络建设,于2005年底基本实现了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对所有农村通信局点的覆盖。社会力量对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3.2 全方位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要从农业资源配置、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市场需求、价格水平、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政策动态等涉农环节和相关产业全方位开发信息资源,并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种(植)养(殖)加(工)信息库、农机信息数据库、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开发利用各种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精确选种、播种、灌溉、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实现农业信息化。
3.3 提高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为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形式就是产加销一体化,核心问题就是克服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越高,农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就越高,其生产经营管理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拉动力量。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81.6%,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农业产业化的程度非常高,有着渴求信息、利用信息、发布信息的内在冲动,从而促进了农业信息化。
3.4 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遵循国际惯例,研究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其次,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制定、完善惠农政策。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必须制定、完善一系列惠农政策,调整利益分配格局,使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倾斜,坚持并真正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新格局。最后,调整、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重风险,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及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当务之急。要吸取20世纪80、90年代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搞得“线断、网破、人散”的教训,切实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培养一支系统操作能力较强,能规范地采集、处理、传输、应用信息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以农村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经营大户为重点,发展农业信息员队伍,要让县、乡专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有位、有为、有利,使他们把农业信息化服务当作大事业来干。
3.5 加强农业信息化法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关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传播、发布、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业信息化缺乏法律保障,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与规章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与农业信息化相關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6 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培养农业信息人才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广大农民信息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之源。所以,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典型示范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从而产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内在需求。同时,要多渠道、多形式对农业信息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其信息服务水平。在县乡村三级建立一支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形成农业信息人才网络,为农业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松海.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导刊,2007,(10):91-92.
[2]刘小平.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学,2005,(1):14-15.
[3]周雪飞.发展现代农业的信息化之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