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架起美术教学的桥梁
2009-07-14林饶仙
林饶仙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小学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电化教学以它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现文字蕴含着的意思,创设所需要的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欣赏图像,其乐无穷
小学美术教学形成难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图像缺少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电化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在因素,以恰当的画面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观察事物,发现美,同时通过分析、推理、创造美,进行灵活的、新颖的扩散训练,并做到训练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太空旅游》一课中,新课教学的第二部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宇宙的风光。在欣赏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表现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主感受,自我表述。以非凡的想象力把科学幻想中的情景用画笔描绘出来。教学中应该做到以美益智,以美辅德,以美增趣,将审美教育贯彻始终,学生也将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利用图像,激发美术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可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非线性结构来组织教学,把信息内容与组织形式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美术创新思维。
在教学一年级美术《我的太阳》中,我通过运用图片、故事、音乐、提问、讨论等手段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图文资料,增加学生对太阳的了解;其次,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中有关太阳的动画片,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动画片中生动、可爱的形象也为学生将要进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形象化的信息;接着,根据以上两方面的信息组织学生再次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动笔画画,以便加深理解与记忆。这样,不仅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了学生的创新之火。
创设情境,激发绘画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而没有情感的教学,则是不完整的教学。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运用投影手段,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有一定的感性材料支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给予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的支持,使学生容易对知识理解和产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二年级美术课《我和昆虫》时,就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有了观察各种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图案美等的直观感受,以此作为很好的媒介,既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也为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提供很好的契机,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
感知图像,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思维是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审美实践中,那些再现性弱的图像对小学生而言,难以直接通过审美思维进行审美欣赏。电教媒体就可以发挥它的功能,把再现性弱图片转化为再现性强的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便于感知的音响、图像、动画形式,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使之产生美感。
如在教学《美丽的壁饰》一课时,我在课前通过上网搜集到大量的壁饰,然后把它们运用于课件导入欣赏中,伴着优美的钢琴曲旋律,感观的愉悦和听觉所带来的美好氛围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让学生在初步感悟生活中壁饰带来的情趣与美感同时,激起学习创作的欲望。
由教学实践可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制的多媒体课件、图像、音响,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源泉。因此,美术课堂教学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创设良好氛围、想象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愿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与时代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