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舞翩跹
2009-07-14张新桥
网络教研是基于互联网络或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培训等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教研势必成为一种趋势,一种现实。本文对笔者自己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听评课教研的实践作一回顾,期与大家分享。
原来课是可以这样来听的
1.“晚报”记者的描述
“四个听课者,对着会议桌,面向而坐,目光一齐聚焦在墙上挂着的屏幕上,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姑娘在那里讲‘摩擦力。她所面对的是103班的学生……”这是东阳中天高中语文教师张新桥在学校网络平台教师博客中的一段描述,讲的是当天上午的一堂公开课,文中的小姑娘是该校青年女教师陆丹萍。
“在中天高中,每堂课都是‘公开课。”校长徐福民说,以往教师上公开课,对年轻教师来说都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除了学生还要面对听课教师,听课教师互相间的一丝举动,都可能会引起上课教师的不安。学校安装了这套听课平台后,“原生态”的日常授课方式使得教师不再对公开课心存惧怕。每堂课都是“公开课”的模式在让教师平时就得到锻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其他教师的课教得如何,校长、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的上课水平如何,任何教师都可以在办公桌前通过电脑的“监控”一目了然。
以上是《金华晚报》记者采访本校后,撰写并发表的通讯《这里的每一堂课都是“公开课”》中的两段描述文字。
2.笔者的亲身感受
确实,学校听课网络平台的开通,一改传统的听课模式——事先打个招呼,搬个凳子,拿个本子,一本正经,坐在教室后面,认真听课。当然,公开课是不必事先打招呼,搬凳子的。而现在,只要有空有兴趣,不必打任何招呼,爱听就听。就其听课地点来说,自己的电脑前(戴个耳麦即可),小型会议室也可(连耳麦也不用);就其听课对象来说,可以同学科的,也可以不同学科的,只要你想听,可以是别人,更可以是自己(当然,对自己要“欣赏”的课应事先作好录像工作);对别人的课既可以同时直接听,也可以课后看录像补听。
这样的听课,确实有点随心所欲,逍遥自在的味道。可以边视听,边做点别的事,也无大碍,绝不像在教室那样非得正襟危坐,洗耳恭听不可。这样的课不仅仅可以选择对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自己喜欢的或需要的部分环节来听,大大节省了听课时间,提高了听课效率。从时间上来看,一周内学校的课,凡是在教室里上的均有自动录像,可以随时视听,若要作长久保存,无论他人的还是自己的,把录像拷贝存盘在自己电脑中即可。
有了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后,原来课可以这样来听。当然对于传统的听课模式,我们也并非一概排斥。
原来课是可以这样来评的
1.瑕瑜互见评他人
传统的评课,若是公开课,明显地有这样几个特点:需要一个评课主持者,事先落实主评人;安排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点;通常只说优点,不说缺点或轻描淡写说不足;能说的说,不能说的,限于时间因素,只好不说。而实施平台评课或者说利用博客写博文评课,无须主持者,无须统一时间,统一地点,想说就说,实话实说,谁都能说,学科同行可说,非学科同事也可凑凑热闹。除了由学校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前指定一位主评人外,其他老师都是附评人。真如徐福民校长在论文《大步迈进“e”时代》里所总结的那样:“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一个人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才能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发,让每位教师在办公室里随时都能听到同学科或相近学科教师原汁原味的授课实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严于解剖评自己
期中考试结束,进行试卷讲评。我也跟跟风,把自己的课录了下来,趁左右无人(无奈只能在上班时间看,否则我一定到夜深人静),偷偷地把那段影像打开。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上课的样子真好笑!我觉得我的学生们对我真是宽容,他们居然能忍受我这样的教师这样“呲牙咧嘴”地上课。
网络平台的构建,老师可以把自身的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这在以往传统的教听教学模式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不断进行分析、反思,解剖自我,才能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升的崭新途径。
几点思考
网络平台的构建,确实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实践当中,我也有几点思考:
1.舍得投入
这不仅仅是财力的问题,也反映出办学者的眼光。一次性的投入后,只要引导得当,管理得法,对学校的回报应该是丰厚的。
2.规范行为
需要制定出平台听评课的行为规范。比如听课的次数、博文的篇数、每篇的字数、格式的统一等等,并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考核相结合。
3.适时调控
比如当出现评他课博文“全体课堂一片好”的现象时,学校适时把略谈优点,重谈商榷之处作为一条原则提出来。讲清道理,领导带头,特别是校长身先垂范,听课写博,着重指出不足,引领着平台评课的方向。
现代教育呈异彩,网络教研舞翩跹。坚信在现代化教育的征途上,网络教研必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