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

2009-07-14许国翠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格公民

许国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何使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落到实处,笔者进行了探讨。

一、人文教育和历史教育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其实质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的教育。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教育。

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历史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知识的传授就是围绕着这一基本功能来进行的。历史教学以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的诠释和分析,形成历史认识,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历史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民族精神、公民意识、世界意识、人格意识。

1.弘扬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培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主要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历史学科在实践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能给学生带来许多关于公民公共精神的思考,如自立、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

3.开拓世界意识

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通过世界意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积极情感与基本态度。

4.塑造人格意识

人格是一个人兴趣、性格、价值观、情感等趋势的总和。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陶冶思想情操,匡正人格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人格完善应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

1.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过去的历史教学只重视知识目标和能力训练,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教育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传承文化精粹,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格素质。能力培养是内化学科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功能缺失的现状,我们首先要纠正历史教学实践中“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错误理念。

2.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学生为本,彰显人本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限定,把目光转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发展的道路上来,真正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从教材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在社会与实践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找到一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的基本方法,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会生存。

3.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切实落实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

历史教育应当打破教与学、学与考都围绕着教科书转的封闭观念,认识到课程资源应多样性,进而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样才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到历史所传递的博大精神。

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师对历史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中人文精神弘扬的实施效果。首先,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既有人文学科的素养,又有必备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即学生作为主体意识“人”的感受,充分体现新课程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注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格公民
论公民美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