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表村传统手工造纸技术
2009-07-14何建安
何建安
说起造纸技术,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对于现代人们来说,古老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似乎已变得遥远的事了,不过在云龙县澜沧江峡谷的一个小山村里,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
如今还保存造纸这一古老传统技术的小山村,就是地处澜沧江峡谷东岸的云龙县表村乡茂盛村上沟村民小组,走进村子里,难以想象这样已经充满很多现代元素的村子曾经是造纸技术盛行的地方。记者慕名来到了村里仅有的三个会造纸的老人之一赵庭珠家里,据赵庭珠老人介绍,保存下来的造纸技术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自家都有好几代人从事传统造纸。
据老人介绍,一直以来村民们生产的主要是白棉纸,主要是用于祭祀,原料主要是构树皮,其土法生产工艺流程为:采摘构皮→浸泡构皮→加石灰→蒸煮→去灰→压榨→抹灰→二次蒸煮→洗涤→舂碓→搅碎纸浆→加药→捞纸→榨水→抄纸→揭纸→裁齐。整个手工造纸过程需要17道工序才能完成。
据赵庭珠老人回忆说,历史上表村茂盛村全村家家户户都从事传统造纸,当时村民都将造纸当作一门家庭副业,依靠它生活,老人对过去村里的造纸景象还历历在目。“现在做的人少了,会做的老人差不多都去世了,现在只有她们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老人这样介绍道。
除此之外,该村手工造纸技术何时从何地传入等相关历史,老人显然已经知之甚少。几十年以来,因为赵庭珠与村里其它两、三位老人的执著坚持,这一古老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才得以保护和传承下来,她们每年都要做一些白棉纸,主要是在当地销售,仅这个一年下来就收入几千元。
传统技术发挥大作用
造纸术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说起造纸技术,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对于现代人们来说,古老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似乎已变得遥远的事了,不过在云龙县澜沧江峡谷的一个小山村里,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
如今还保存造纸这一古老传统技术的小山村,就是地处澜沧江峡谷东岸的云龙县表村乡茂盛村上沟村民小组,走进村子里,难以想象这样已经充满很多现代元素的村子曾经是造纸技术盛行的地方。记者慕名来到了村里仅有的三个会造纸的老人之一赵庭珠家里,据赵庭珠老人介绍,保存下来的造纸技术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自家都有好几代人从事传统造纸。
据老人介绍,一直以来村民们生产的主要是白棉纸,主要是用于祭祀,原料主要是构树皮,其土法生产工艺流程为:采摘构皮浸泡构皮加石灰蒸煮 去灰压榨抹灰二次蒸煮洗涤舂碓搅碎纸浆加药捞纸榨水抄纸揭纸裁齐。整个手工造纸过程需要17道工序才能完成。
据赵庭珠老人回忆说,历史上表村茂盛村全村家家户户都从事传统造纸,当时村民都将造纸当作一门家庭副业,依靠它生活,老人对过去村里的造纸景象还历历在目。“现在做的人少了,会做的老人差不多都去世了,现在只有她们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老人这样介绍道。
除此之外,该村手工造纸技术何时从何地传入等相关历史,老人显然已经知之甚少。几十年以来,因为赵庭珠与村里其它两、三位老人的执著坚持,这一古老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才得以保护和传承下来,她们每年都要做一些白棉纸,主要是在当地销售,仅这个一年下来就收入几千元。
传统技术发挥大作用
造纸术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云龙县如今保留的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同样也在云龙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
云龙县现存的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所生产的白棉纸由于具有纸质匀细、洁白、坚韧、轻盈柔软的特点,很受当地群众喜欢,纸张除大量用于祭祀外,对于民间书写绘画、包裹或裱糊都很适宜,同时由于白棉纸虫不蚀、不变色,还常常用作扎纸花、剪鞋样、糊灯笼和糊窗子等,在民间艺术中(例如吹吹腔),还用白棉纸制成各种面具,如大花脸、大头娃娃等脸谱。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云龙因为产盐而成了远近闻名的地区。由于盐业经济、建筑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除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外,当地传统手工所造的纸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更广泛的用途。据长期从事云龙县民族文化工作的原云龙县文体局局长的调查考证和部分农村老艺人的介绍,云龙民间生产的白棉纸在当时的盐业生产,建筑上大有用途:一个是体现在对白族科技的推动;二是由于手工制作的白棉纸,韧性好,有一定厚度,保存时间较长,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用白棉纸来包盐和白银矿;三是由于构树皮制作的纸浆粘性较好,在没有水泥的当时,就大量使用造纸用的纸浆作为凝结原料。
正是因为过去白棉纸有如此多的用途,使手工造纸技术在云龙得到了广泛推广。据了解,过去云龙造纸业最盛行的是旧州、表村等地,其它漕涧、检槽等地也有造纸作坊,而这些地方在上个世纪末还保留着这个技术,云龙也因此成为至今还保留这一传统技术为数不多的白族地区之一。
随着岁月的变迁和现代工业纸的取代,但云龙传统手工造纸技术还能保留至今,所生产的纸张仍然畅销,大都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云龙手工造纸与其它地方的区别在于它的纯度较高,由于云龙构树皮充足,群众在造纸中100%地使用构皮等原生植物,纸张的纯度也因此较高,比其它地方好用;二是纸张的韧性和拉力好,这样保存的时间可以更长,有些地方使用土办法,通过泡进去一些花椒水,这样可以防虫,还有的是加进去仙人掌水来增加它的拉力和韧性。
赵庭珠两姊妹:
守护民间传统手工造纸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过去曾经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批批民间传统手工艺渐渐消失。在云龙县表村乡茂盛村盛行了几百年的民间手工造纸技术,同样也不能避免这样的遭遇,然而村里70多岁的赵庭珠和那接枝两姊妹,通过自己的执著坚持,完整地保留下这一传统造纸技术,成了这一传统技术的守护者。
记者来到赵庭珠和那接枝两位老人家里时,摆在庭院里的造纸设备一应俱全,大部分设施和工具已经用了几代人,70多高龄的两位老人不时忙碌着搅纸浆和捞纸。在与两位老人交谈时,老人总是离不开造纸这个话题。赵庭珠告诉笔者,她们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开始学起造纸,自己是从10岁就开始学起,现在是74岁,已经做了64年的纸了,妹妹那接枝老人也从12岁时做起,当时她们的父母也没有好好教她们,就是自己看着学的,从此以后,两姊妹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进入晚年后,她们做得更多。
据老人回忆,过去造纸业是这一带的一种家庭副业,她们在年轻时因为家庭困难,希望通过造纸卖纸来填补家庭花销。她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如今年事已高,但仍然放不下这一技术,毕竟她们对造纸技术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随着现代工业纸的大量取代,在人们对当地手工生产纸需求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两位老人仍然孜孜不倦地坚持着造纸。“这是个比较辛苦的事,想做的话只有下决心才能做,我们是爱好,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下决心努力去做好,”赵庭珠老人这样说道。
后继有人 但传承仍不乐观
云龙县表村茂盛村的民间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保留至今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虽然现在已有两三位年轻的村民从几位老人那里传承了这一技术,但如何把这一古老传统技术继承下去,现实显然很不乐观。
两位老人在执著坚持的同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她们产生了一种担心,担心后继无人。她们不愿意看到在当地盛行几百年的造纸技术就这样在自己的手上失传,于是两位开始寻找传承人,赵庭珠老人说希望这一技术要代代传下去。
在两位老人的执著努力下,目前村里已有两三位年轻人每年都花一定时间从事手工造纸。看到后继有人,两位老人了却了一桩心愿,显得更轻松了,似乎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
该村农村妇女赵惠兰就是继承者之一,她从父母那里学到这一技术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了,现在所有工序都已经会做了,这几年每年还能卖上几百上千块钱,去年仅仅造纸就收入了两千多元。
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几百年以来,手工造纸是上沟村家家户户收入的支柱之一,但现在不行了,由于传统的手工造纸是件苦差事,整个过程需要备料、踏碓、切穰、蒸煮、捣浆、捞纸、挤水、晾晒等17道工序,即使所生产的纸张销路好,但30多岁的年轻人嫌活累、赚钱少,都到城里打工去了,这里的村民如是说。
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云龙现存的民间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传承主要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大量现代工业纸的取代,使过去传统手工纸的用途基本丧失,销量大量减少;老一代艺人到一定年龄就谢世,而年轻人又一直不愿意学这些传统的艺术,没有及时培养年轻人,以至出现传承人断代现象。
有的人又是这样认为,上沟村这一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传承得如何,与产品的销售情况有直接的关系,销售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民从事手工造纸的积极性。然而据赵庭珠等几位老人介绍说,这几年她们每年生产的纸张在当地表村街上仍然畅销,大家都喜欢买,偶尔才卖到附近的乡镇兔峨等地,也就是说,至少目前在当地仍有一定的销售空间。对于今后的造纸,赵惠兰是有着积极乐观的想法,她说下一步打算赶紧做,力争多做一点,多赚一点,争取今年能卖上4000多元。
上千年的民间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之完整无遗的传承保留下来,显然已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