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2009-07-14田立霞张玉翠
田立霞 张玉翠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出发,通过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3-0087-03
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也随之深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是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和信息免疫的能力。为配合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实施,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1适应新课程标准理念,探索新教学方式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新课标中指出了五点: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这实质上是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多视角的描述和概括。“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应坚持的根本理念和实际教学活动的总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信息技术典型教学场面为:教师就某一应用软件的功能从头到尾详细介绍、演示一番,然后再要求学生仔仔细细从头到尾操练一遍。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的广泛普及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因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学习,还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它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式思维和联想式记忆特点的知识库和信息库,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式和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目标。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将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2更新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新课程重视每个学生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学习知识的计划和方案,并实施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可以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同时也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创新的主体。因此,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他们的收获多寡主要决定于他们付出劳动的多少、他们的求索精神,而不是取决于教师付出劳动的多少。重建师生课堂生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正确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如,用户需求与技术发展的关系,每一类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每个新的版本或者是更新换代的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又如同一类技术或软件的共同的操作方法、技巧;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克服思维定式和盲目崇拜,还要鼓励他们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克服依赖心理和惰性心理;更要引导他们从多个方向去思考和解决同一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使用软件“帮助”和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软件的“帮助”系统、网络搜索引擎和网友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在当前新课程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自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启发式教学、巧设认知冲突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成功的经验。
最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习得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一个善于自我反思的学生必定是一个愿意主动学习的学生,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当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案例中所经常穿插的过程性评价,或提供的简单易用的评价量规都表达了这一信念。
课堂开放以后,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加强,要从整体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加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教师应该走下“讲坛”,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加强,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研究课堂调控艺术。
3拓展思维,优化重组新教材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其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不再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而应当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是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在广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中的第二章是“信息的采集与获取”,教材是从“获取的方法”、“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到“网上资源检索和评价”来组织的。从课程标准来看,这部分知识主要体现在“获取信息的需求分析、途径、方法及信息的价值的判断等相关素养的形成。”也是学生学习信息加工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是提升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基础。对此笔者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把握好“有效快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核实评价”这个重点,首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如“2008北京奥运”、“姚明与NBA”等,通过小组互助和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这时很多学生很快会想到通过网络来实现。但如何快速有效获取所需的信息呢?此时,教师可以很自然的抛出“搜索引擎、主题目录、元搜索引擎”知识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相关信息,随后“信息资料的保存”就自然而然的提出和解决。在此期间,教师只需把“信息的甄别和评价”穿插其中并作适当引导,那么课程目标达成也就顺利成章。而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后,完全可以“学以致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正确认识新教材。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创造性地优化重组教材,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之一。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感悟独特并对学情了解清楚,的教师才会做到目标定位准确、恰当,重点、难点设计合理、合情;只有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才会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总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总的课程目标。这就突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承认教师是课程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但更着重强调的是教师要担负起学生的学习经验重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责任。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并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和积累新的教学方法。使之真正适合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努力打造学生终生学习的平台。新课改对于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勇于面对这种挑战和机遇,才能成就学生,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