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大放光芒

2009-07-14葛明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1期
关键词:精华新课标新课改

当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入第十个年头时,有许多老师都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这当中,有一个迷惑一直困扰着我们,那就是:改革与传统,是不是水火不相容?有了改革这面大旗,就要把传统抛到九霄云外?也就是说,既然我们已经踏上了新课改的快车道,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摒弃在一边。然而静下心来,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层面上,我们还是在传统教学的圈子里行走。

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公开课,几乎看不到词语的教学。也许,字词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已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了。但大多数农村与城镇中学的老师都知道,沉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把语文挤到了最逼仄的角落,学生哪有时间像模像样地去预习呢?除非这是一堂公开课!甚至有时连上公开课,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准备,我自己就碰到了好几次这样的情况。原想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下,上课时就可以少些环节。结果让学生站起来读课文的时候,支支吾吾、字读错、句子读不完整的大有人在。但为了保持课堂的完整性,我们只能是象征性地纠一纠音。在课后,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听课老师这样议论:如果每天语文课这样上,学生考试怎样考?因为检验我们教学质量的方式,也是最权威、最量化的检验方法,那就是考试。

记得上半年,教了十年初三的我第一次接手初一教学工作。当时,自己也兴奋得跟孩子似的,因为终于可以用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上大展身手了。整整半学期,每堂课都有几个年轻教师坐在教室后听我讲课。每一堂课下来,自己感觉很好,学生感觉很好,听课的老师感觉也很好。自以为新课标就是不一样。到期中考试了,结果却大出人意外。自己这两个班的平均分竞与成绩优秀的班级差了3分左右。

怎么会这样呢?是新课改的错,还是成绩中心论的错?在这样的疑问下,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备课可谓一丝不苟。比如导语部分,起码要找十几套教案,进行比较筛选,而且在许多时候,导语还是我自己创作的。像上《斑羚飞渡》一文时的影片剪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备《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导人部分用“对联游戏”,也是思考了好几天。在上课这一环节,因为每一堂课都有听课老师,所以都很认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我也非常仔细,平时也不乏面批。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仔细分析之后,得出了答案:问题肯定出在课堂上,因为我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了。而问题的根源,是我们以绝对的眼光看待新课标,也就出现了误读和理解的偏差。

那么如何纠正错误,以正确的方式用新课标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我认为,首先是观念的问题,就是要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新课标理念的精髓。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课堂活动中,在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必须分清楚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职责,教师的责任在于组织引导,学生的责任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而我们先前犯的错误,是与传统教学进行了极端地割裂,一方面忽视知识的教育,一方面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先前认为只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任由学生决定一切,就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是非常片面的观点。试想,学生的知识底蕴,看问题的眼光,怎及得上教师?事实也是如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是不能带动学生水平的提升的,因为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由于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

早在4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自主合作探究,也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更不是只有外国才有的东西。叶圣陶有句名言:“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他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因而,他主张在教师“导”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自行研究,自求解决”,在他的著述中类似的表达很多。诸如“自动求知”“自己尝试”“自求探索”“自行研究”“自为理解”“自能领会”“自能作文”等等。叶先生的观点,与其说于新课标不谋而合,不如说叶先生的理念站在世纪的前沿。

其次,是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传统教学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大放异彩,从而实现传统语文教学和新课标和谐共处。

第一,我们要认识传统教学精华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曾经说过,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他又说:“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应该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我们必须清楚,新课标与传统教学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继承与发展,因此只有认识了传统精华的重要性,才能对传统教学精华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二,我们要全面了解传统教学的内容,如果我们对传统教学的精华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从谈发扬传统教学优势了。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声琅琅的课堂也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今天我们常在讲的“教学千法读为本”这个道理,也是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识字与写字教学,预习教学,以及“双基”的落实,也是传统教学中基础坚实的蒙学教育。传统的语文教学有效地利用了青少年时期大脑发育的特点。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识字是基础,只有打好了这个基础才能在读书和作文时博采众长。“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传统教学手段,也被新课标所继承并发展。在新课标中,只是提得更具体,更符合时代的脉搏,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它要求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能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固定不变的框框,做到思想解放,方法灵活,富有创造性。

第三,把传统教育的优势落到实处,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方面。其实,早在20年前,在新课改还没有实施前,就有人按照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方式进行着教育实践,而且他们的课堂一片生机。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的上海市几位特级教师的上课实录中,就有于漪老师对《春》一文的记录。其中有朗诵和正音,有学生的自由提问,有教师对课文主题的引导,有课文的细处解读分析,于漪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以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独到的见解,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适时点评示范,达到了开启思维、高效对话的效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名师的教学行为包含了三个方面:以教师为主导的引导和启发思索;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提问;还有知识的教育与落实。这几点,都是传统教学的优势内容,而且,加入了以引导、自主为双核的新课标教育,做到了二者和谐而完美的统一。

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在第二学期,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去掉一些花架子的东西,在落实上做文章,在培养兴趣上下功夫。比如:字词落实是我每一堂课都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朗读时,我提倡多样化的朗读方法。齐读,散读,赛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接龙式读书法,片段欣赏式读书法等等。让学生做到情人课文,心人课文,读出趣味,读出韵味。小组讨论,也绝不流于形式。我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情况,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同学,杜绝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做看客。分组后,指定一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讨论的整个过程。我把问题给学生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的过程。也绝不能脱离语文课本。让每位学生手拿课文,边圈点,边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在听取每一组的讨论情况时,还适当穿插激励机制,这样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讨论过程老师一直是关注的。正因为自己的教学过程注重了以取得教学的实效为前提,从而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知识落实了,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我们既要忠实的执行新课标的理念,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又要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更要结合传统教育的精华,让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这朵奇葩更加美丽,更加绚烂。

葛明霞,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海。本文编校:石在中

猜你喜欢

精华新课标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